国际在线消息:10月16日,第六届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开幕。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闫世东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闫世东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打造碳普惠平台,倡导全民低碳行动分论坛。我个人与气候影视大会也颇有渊源,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今天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向与会的各位嘉宾、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向论坛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2021年的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就是我们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并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公共参与绿色生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行业供应链环节。在多个场景下,形成独立又有机的整体,只有充分调动公共积极性、不断激发公共参与活力,才能确保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形成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以往我们更多地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和单向信息传播的方式来提升公共绿色低碳意识。但在实践层面,低碳减排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互动性也不足。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信息的发展,数字化的工具让碳普惠应运而生。碳普惠机制的实现路径通常是通过平台记录我们普通公众践行低碳行为,根据碳减排的科学方法进行减排量计算,并可在相关平台兑换商品和优惠券等权益。平台使个人绿色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减排效果,并给予相应的激励。
简而言之,碳普惠机制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量化减排者的行为,从而给予奖励的机制。相比以往的方式而言,该机制产生的效果更加显性化,对于调动公众积极参与、推动公众从意识到行为转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有研究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已经过半,其碳排放的总量不容忽视。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平台强化了公众对于线上购物和共享出行的行为偏好,可以有效引导公共消费行为的转变。2020年《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报告以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型城市中的居民为调研对象,在其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消费领域和13个场景下的减碳潜力逐一进行分析。报告指出在若干相同场景下,居民由现有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向相应的低碳生活方式。到2030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人均年减排量至少可以达到每人每年1.1吨,潜力十分巨大。
2020年9月发布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专题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基于对现有居民消费模型的分析,“十四五”期间应将衣食住行用游(这个游是旅游)作为推动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由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分散、涉及行业比较广泛,而且还涉及公众消费行为的选择,因而量化核算中的难点问题需要突破和创新。截至目前,国内多地城市政-府在推动个人低碳消费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成效;地方政府开发了碳积分体系,有些政府还出台了碳普惠的政策文件以此来推动公众参与。
此外相关企业也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利用自身数据能力,围绕自身业务进行了创新,在物流和共享出行以及外卖和回收等多个领域,自发开展了个人低碳消费项目。以衣食住行不同领域划分,相关企业开展了以下几个活动:
首先是衣,我们的穿着。权益衣物租赁APP的兴起,有效地使消费者减少了新衣物的购买量,增加了旧衣服的使用率。有一部分衣物制造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出了旧衣零抛弃计划,通过对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废旧织物的大量增加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延长了原料的生命周期。也有一些APP通过回收废旧的衣物给大家积分和奖励。
食,传统的快餐店等纷纷推出了适合一人食的份量,帮助消费者减少餐饮来带来的浪费,并在店内张贴了相关的宣传海报,推动光盘行动的开展,例如减餐,不要餐具等多样选择。
住,调整城市能源结构,通过大量推广节能家电,为减少个人在居住领域的碳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行,共享出行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为消费者提供了公交地铁之外的便捷和低碳的消费选择,网约车等产品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在道路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此外共享单车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善了公交出行当中的具体实施环节。
用,越来越多的电商、外卖平台,物流行业,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采取包装减量,为消费者提供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等方式,降低了个人在用这一领域的碳排放量。
接下来对于探索推动数字化碳普惠机制,在提升公共绿色低碳意识方面,我们做了以下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是支持探索建立个人生活碳减排量市场化的多元运行机制,研究个人碳减排量与地方及全国碳市场的对接、与企业碳中和需求和资源购买减排量的对接,以及与城市绿色消费券发放项目的对接、与城市的数字货币发放对接、与政府的相关措施如个人绿色征信系统和优秀市民评选等主导行为进行激励和结合。还有与公益机构的公益奖励、项目进行对接,促进全社会对低碳生活践行并给予多种多样的奖励。
二是鼓励设立碳中和领域专项基金,鼓励各行业设立碳中和领域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和公益资金的注入,探索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碳中和标准的建设,为碳中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通过开展碳中和考核和评估体系研究,促进碳中和人才培育及智库建设,推进绿色传播,开展公益环保活动,为大型活动碳中和提供资金保障等。
三是结合消费减排的特点,开展对于公众消费的意识引导,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公众进行合理消费,为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选择机会,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消费中倡导的作用。通过加强公众参与,使公众在低碳决策过程中有更强的参与感,在政策执行过程当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倒逼低碳发展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以拓展新路径的姿态让广大群众产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数字化方式记录、推动形成除碳市场之外的碳普惠多元机制,借助碳普惠平台推动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碳减排的可持续运营,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社会共治。
最后感谢主办方提供此次机会和大家交流,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