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支出就业补助资金预计超1000亿元
▶累计举办招聘会20余万场,提供岗位超9000万个
▶前三季度开展补贴性培训1072万人次,预计全年超1200万人次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89亿人,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开,全年为2477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就业政策落实方面,全年支出就业补助资金预计超过1000亿元。青年就业支持方面,出台新一轮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为超过200万名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办了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介绍,这次专项行动共组织了25.1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了476.8万个岗位,共吸引286.2万名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投递简历,58.5万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其他重点群体保障方面,2024年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3305.2万人,全年共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强化就业服务提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接续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累计举办招聘会20余万场,提供岗位超过9000万个。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表示,今年将全力挖掘就业增长潜能。推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好用足存量政策,落实稳岗返还、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推广直补快办模式,更好发挥政策效力。
对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加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城乡基层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开展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024年,我国围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前三季度开展补贴性培训1072万人次,预计全年超过1200万人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会同财政部备案公布1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4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名单,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份组织开展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试点,归集记录个人参加培训、取得证书等职业技能培训信息。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围绕激发企业积极性、支持企业开展培养评价、提高企业技能人才待遇、强化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9项重点举措,包括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支持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数字人才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强化技能强企资金保障等。意见还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晓君表示,202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聚焦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项目化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同步扩大到全国,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费,按照每年1.2万元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者是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领取的时候单独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还优化了产品供给,在已有基础上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范围。同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鼓励支持商业银行销售全类型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不断增加销售品种。完善领取条件和办法,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等情形可以领取个人养老金之外,增加了提前领取的情形,参加人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或者是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可以申请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
“下一步,我们也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群众参加进来,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贾江说。(记者 邱超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