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中国科学家构建“蓝色药库”向海“问药”

2018-08-17 09:29: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韩东林   责编:韩东林

  上山采药是我国传统医学获得药材的方式,而今科学家正加速研究从海洋中获取治疗疑难杂症的新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日前顺利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这种来源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新药,在认知功能改善的主要疗效指标上达到预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专家表示,这种新药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并有望引领海洋糖类药物研发新浪潮,促进中药理论与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深度融合,对提升中国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GV-971早期研发源于管华诗带领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度研发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绿谷制药接续完成。

  “海洋天然产物的特殊结构和生物活性,对治疗肿瘤和神经疾病等具有特殊效应,成为人类治疗疑难杂症的新希望。”今年79岁的管华诗说。

  据介绍,人类已发现3.5万个海洋天然产物,其中一半以上都有生物活性,远比陆地上动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要高,而且还有很多未知的海洋天然产物,因此海洋能提供大量药物先导化合物。

  “迄今为止,全球只有13个海洋新药上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巨大。”管华诗说。

  在已上市的13个海洋新药中,中国贡献其中一个,就是管华诗1985年研发的藻酸双酯钠(PSS),它是从天然海藻中提取出的多糖硫酸酯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管华诗团队正在青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已初步构建了海洋生物资源库和海洋药物相关信息库,未来将重点开发海洋小分子药物、海洋糖类药物、海洋中药和海洋生物功能制品。

  在“蓝色药库”开发中,管华诗带领的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从事基础研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从事产业化,临床试验和上市推广则交给合作企业;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还与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组建了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初步形成了海洋药物研发的全链条。

  一个海洋新药从海洋天然产物的获取到药品上市需要漫长的时间,GV-971花了21年时间,海洋抗癌药物“曲贝替定”则历经近40年。管华诗院士团队将借助大数据和超算技术,大幅加快海洋新药研发步伐。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金波介绍,他们建立了包含约3万个海洋天然产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也初步构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所有药物分子靶点数据库。

  “我们将依托青岛、济南和无锡的超算资源和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将海洋产物三维结构与药物分子靶点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就像是将‘钥匙’和‘锁’进行比对与计算。”杨金波说。

  杨金波表示,过去药物筛选是微量海洋天然产物对药物分子靶点的盲试,应用超算技术则是大数据计算与匹配。这项技术将把海洋药物筛选准确率从不足20%提升至60%以上。

  管华诗告诉记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海洋新药研发,将是“蓝色药库”的优势和重点方向。

  “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16个国家进行了130多个药品的试验都失败了。GV-971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发,疗效是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药品不仅作用于头部海马体,还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塑机体免疫稳态,进而降低脑内神经炎症,阻止阿尔茨海默症病程进展。”管华诗说。

  管华诗院士团队期待“蓝色药库”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未来三至五年有三至四个海洋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结肠癌的BG136和抗HPV病毒的TGC161有望率先取得成功。BG136是从南极冰藻中提取天然产物研发而成,拟于明年年底申报临床研究。

  青岛是中国海洋科技之城,聚集了中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专家和院士,并拥有“蛟龙”号、“科学”号和“向阳红01”等中国海洋“科考利器”,这将为“蓝色药库”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海洋生物样品资源。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