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韩俣):作为把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深深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见证了一个时期产业的变革与进步,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周年中,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又经历了哪些获得了哪些,还有哪些是需要继续进步发展的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石勇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图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接受专访(韩俣 摄)
辉煌的过去 机遇与挑战并存
提到过去四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石勇首先为记者展示了一连串数字,石勇表示:过去的四十年是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越、方向调整、动力变革的四十年,197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仅占世界制造业总规模的1%,而经过这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已于2005年超过德国,2008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现占全球制造业总规模的25%,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贸易总额由最初的206.4亿美元提升至4.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占全球进出口比重从0.77%提升至10%,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也由第三十名上升至第一名。
分阶段来看,石勇讲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制造业也进入了春天,上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开展了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大批的外商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在带来资金、先进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现在,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已占据半数以上席位。到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强了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国制造已由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主导者。
如此快速的发展,其背后带来的实际上不仅仅有成绩和机遇,也会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风险,对此,石勇表示:我国虽然在工业制造方面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工业基础方面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当今制造业发展应该遵循“补短板与强长板并进”的原则,补短板是为了避免被“卡脖子”同时更要强长板,是为了加大业界话语权,为全球高端产业的竞争赢得更多筹码。石勇提到:中国的工业基础领域现在存在着大量的短板亟待解决,他认为,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并解决问题,从顶层设计到加强智库战略性研究、企业创新和产业基础共性平台的建设,多层次去打造竞争优势。
奋进的现在 企业精神尤为凸显
作为我国的名片产业,装备制造业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对此,石勇也是深有体会,他讲到:随着装备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目前装备制造业在一些产业方面也形成了世界级的竞争力,“装备外交”也已逐渐成为中国外交新名词。石勇举例到: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现今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这些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通过超大规模的国家市场的带动下实现了赶超与发展。在细分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形成了一批单项冠军,通过对单项冠军的梳理与统计发现,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跻身行业领先梯队。
产业的变革需要企业注入活力,企业的动力与企业精神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这点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尤为凸显,对此,石勇表示:对于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坚守与坚持,装备制造业领域无捷径可言,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所以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定要进行坚守和坚持,专注于经验的积累,长此以往,量变转化为质变,企业才能有更大的突破与进步。
美好的未来 政企结合打造更大飞跃
辉煌的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奋进的路上我们砥砺拼搏,而对于未来的规划,石勇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未来,企业要更加注重四个方面的战略规划,第一个方面是创新战略,例如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和新的商业模式,第二方面是数字战略,例如智能制造、新兴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等,第三方面是人才战略,积累人才,从知识的角度来驱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第四方面就是链接战略,助力企业打造专属朋友圈,提升产业生态竞争能力。从政府角度分析,政策现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激励政策,比如财税政策,另一类是约束政策,比如环保和技术标准政策等,石勇认为,现在,激励政策有些偏少,而约束政策又稍显严格,他希望,未来,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使得激励政策可以根据产业规律分门别类的支持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约束政策出台要适度,真正起到倒逼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谈到对于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愿景时,石勇表示:“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具创新活跃产品复杂度最高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