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图②:钟超在观察科研样品。受访者供图
核心阅读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汇集流动,实验室里的灵感能快速地结出产业的硕果。这条100多公里长的科创走廊,不仅在地理空间上串珠成链,更在创新生态与区域协同发展上提质增效。
清晨8点,深圳光明科学城,柏垠生物创始人钟超已经忙开了。这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在产业创新的“试验田”,转型为科创企业掌舵人。
“从线虫寿命延长的基础研究,到化妆品抗衰成分的商业化,再到医疗级生物材料的产业化,离不开粤港澳的‘创新接力’。这也是我们选择在这里孵化企业的原因之一。”钟超口中的“这里”,不仅是光明科学城——往西北,珠江口东岸线依次串起东莞、广州;往南,接通深圳、香港,形成一条100多公里长的科创走廊。
先天区位优势叠加资源禀赋,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汇集流动,在广深港科创走廊交融成一曲曲创新“交响乐”。
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超日本的“东京—横滨”,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深莞港澳创新接力
2019年,钟超在一篇国际论文中发现,研究团队通过益生菌喂养线虫意外延长其寿命,关键在于益生菌中一种酶可调节线粒体功能。钟超受到启发:“若将此机制应用于人体细胞,或可开发新型抗衰成分。”
随后,钟超带领团队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本土菌株进行基因工程优化,培育出能大量复制微生物的工程菌。这一研发历时近3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
钟超感慨,若没有大湾区的协同网络,进程会缓慢许多。研发初期,团队需高频对接微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领域专家,深圳光明区“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提供了关键支撑。楼上与科研院所共享仪器设备,楼下就是生产车间,科学家和工程师能随时讨论技术参数。
政策助力也让钟超印象深刻。深圳光明区为合成生物企业提供科研经费补贴、专利申报绿色通道,让员工能专注研发。
在光明区,像柏垠生物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另一家企业粒影生物生产具有三螺旋结构的重组胶原蛋白。创始人团队中,多名成员带着前沿理论来到光明区,中试取得突破后,就放心地将产业化环节交给“同在一条走廊”上的制造业伙伴。
“珠三角有成熟的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设备产业链,这款高通量蛋白纯化设备,就是从东莞定制的,成本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20,效率却提升数倍。”粒影生物相关负责人说。“智力+研发+制造”的协同,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光明科学城的故事,离不开深莞港澳等共同奏响的创新‘协奏曲’。当科研、产业、政策与市场紧密配合,实验室的灵感能快速结出产业的硕果。”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表示,这不仅因为“走廊”上地理相邻、优势互补,更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动注脚。
依托这些基础优势,光明区瞄准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深圳市光明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源头动力。近两年,各类创新主体牵头和参与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超200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年均34.5亿元。
区域协同成果转化
在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该院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研发部负责人姚科博士举起一枚镶嵌在模具中的金属圆片仔细查看。10年前,这个比硬币略大的电容传感器,还只是实验室里一块监测平面材料的“铁板”,如今却成为全球塑料制品行业质量检测的“智能眼”。
姚科回忆,当团队带着原型机来到这里时,立即被珠三角制造业的鲜活需求击中:汽车配件商发愁流动末端填充不良,家电企业烦恼材料变更难察觉……复杂的工业场景成了技术迭代的绝佳试验场。
“工业场景与工程人才是衔接基础理论到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这正是大湾区的强项。”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研究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搭建桥梁。
在研究院这个“跨境试验田”里,姚科组建了一支“混搭战队”:有在企业锤炼过10年精密设计的机械师,有攻克过工业级电容稳定测量的电路专家,还有开发智能预警系统的软件高手。他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承受数万次模具冲压的精密构件。
传感器形态的迭代,最具突破性。早年笨重的平板探测器升级为小巧的探头,可适配各类模具。当传感器监测到异常时,电脑屏幕上的曲线会实时报警,比传统抽样检测效率提升近百倍。姚科团队正训练AI系统自动解读曲线,让机器像老技师般“听音辨障”。
从理论原型到商用产品,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片,是区域协同跨境转化的缩影——学者潜心理论探索,湾区工程师推动技术转化,创业者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携手弹响“变奏曲”。
依托科创走廊,广东加快建设区域开放协同创新共同体。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粤港澳跨境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走廊内面向港澳的孵化载体超过40家。
创新平台生态共振
今年夏天,成立仅5年的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凭借弥漫性胃癌靶向药,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公司首席运营官代长贵介绍:“我们通过AI算法快速筛选数亿级分子,精准找到能‘击中’肿瘤弱点的化合物,让新药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希格生科的发展是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生动缩影。
2020年,希格生科创始人张海生带着科研构想从国外回到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让团队迅速汇聚了80%以上的研发人员,其中近70%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里就像一个强磁场,”代长贵说,“国际专家通过快速通道来往深港,大湾区的产业链配套让实验效率翻倍。”
深圳的包容生态为创新提供了沃土。“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带我们看园区,现场解决问题。”代长贵回忆道。
今年6月27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聚焦构建大湾区临床试验闭环生态,有效整合临床试验资源。该中心主任李镒冲表示,中心通过要素共享与高效协同,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近年来,广东围绕“走廊”布局建设了26个重点创新平台,平台内各类创新主体2024年累计申请PCT专利占全省约1/10。沿线城市、园区、大装置、实验室等,如同一颗颗珍珠,在串珠成链后越发熠熠生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