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多措并举提升工业质效,并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转型。图为枣阳市一家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正加工生产超强刨花板新材料。
杨 东摄(人民视觉)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基础设施规模技术领先
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刘烈宏介绍,当前,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如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刘烈宏表示,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产品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了先进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级,带动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
此外,“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促进算力这个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布局,八大算力枢纽节点5个在西部,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优势,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Token(即“词元”)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刘烈宏介绍,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的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这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
培育数据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刘烈宏介绍,数据产业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等业态,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数据产业发展乘势而上、逐步壮大。
一方面,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据介绍,当前,数据技术正从商业智能(BI)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进,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年均增速是15.7%,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数据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从区域看,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资源共享、创新联动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过了10万家,是中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数字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说。
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陈荣辉介绍,当前,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教育实现扩容升级,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数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智慧文旅方面,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数字消费方面,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当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陈荣辉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