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产业力 |   会员页面  |  环球健康

首页 > 环球创业 > 正文
“北上南下”打开大湾区互联互通新格局
2025-07-14 09:34:2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责编:韩东林

 “北上南下”打开大湾区互联互通新格局_fororder_3fc4a651-3fb4-4921-9d2c-999fd6305d41

图为港珠澳大桥桥头。新华社发

  “港车北上”开通两周年之际,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完成“港车北上”边检备案车辆已超过10.9万辆、备案司机超12.9万人,经该边检站查验的出入境的“港车北上”数量超过286万辆次。这一“软联通”政策和港珠澳大桥的“硬联通”设施配合无间,为大湾区互联互通添注了强劲动力。

  梦想成真

  “以前从香港乘船到内地大约需要4小时左右,当时我就梦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自驾往返两地。‘港车北上’政策让我梦想成真,现在回内地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感觉大湾区更像一个家了。”香港居民钟先生说。

  以往,港澳居民入出内地主要依托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居民可驾驶两地车牌往来广东。相比此前的粤港两地车辆跨境通行政策,“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实现了更低门槛的申请条件、截弯取直的通行路径。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港车北上”大受香港居民欢迎。政策实施第一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的香港单牌车达96万辆次,第二年即攀升至188万辆次,同比增长95%。如今,经大桥口岸通关的香港单牌车日均达5600辆次,较政策实施初期增长逾3倍。

  “能抢一秒是一秒,全力压缩通关时间。”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监管三科副科长仲安琪近日在国新办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不断推出的创新通关措施,为“港车北上”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目前,海关部门正在进行“小客车通关效率提升项目”二期改造,分阶段实现口岸软硬件设施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实现通关扩容增效。

  新增流量

  如今每逢周末及假期,粤港口岸便会出现“北上热”,高峰时段常出现排队车流。“港车北上”为大湾区带来了新气象,香港居民经港珠澳大桥北上旅游消费渐成风尚。

  据边检部门统计,今年周末及节假日期间,香港单牌车日均通行量超8600辆次,占口岸客车总量的比例超过40%。今年5月4日劳动节假期,“港车北上”单日最高通行量达1.5万辆次,刷新政策实施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让港澳旅客成为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新晋流量王”。在广东大小停车场、购物中心、热门景区、网红打卡店等地,越来越多北上的港澳车辆活跃在大湾区各个城市,并逐步向粤西、粤北、粤东城市扩展……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加快形成。

  “‘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后,我们去内地旅游省时省力,消费性价比又高,体验很不错。”前不久,香港居民陈先生带着家人到广州观看了龙舟比赛。临近暑假,他们一家人又准备到粤北城市清远漂流避暑。“以前暑假一般都会选择去日韩或者东南亚国家旅游,现在一家人更想‘北上’内地,去大湾区不同城市转转。”陈先生说。

  “港车北上”也为香港居民跨境工作、创业提供了便利。85后香港青年刘女士在广东创办了跨境电商平台,“大湾区畅通无阻的一小时生活圈,让跨境创业从理想变为现实。”她说。

  双向奔赴

  有了“北上”,还要有“南下”。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近日宣布,经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协商达成共识,“粤车南下”计划争取于今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粤车南下”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通过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促进香港与内地人员和车辆往来便利化及交通物流发展的重要措施。

  陈美宝表示,“粤车南下”与“港车北上”构成互惠安排,合资格的广东单牌私家车可通过创新简便途径申请经港珠澳大桥赴港,既便利两地市民互访、实现“双向奔赴”的期盼,也能吸引不同类型旅客,推动人文交流。

  该政策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香港机场管理局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的自动化停车场会提供入境前的“泊车转机”安排,停车场设有1800个泊车位,机管局已构建预约系统,这一安排将可进一步吸引内地居民经香港国际机场转机。另一方面,粤车入境香港市区,则会以小规模的每日100个预约名额开展。

  新措施、新政策加上日渐完善的交通设施,不断为大湾区互联互通赋能加速。业界人士表示,“粤车南下”将开启内地居民南下旅游新模式,惠及香港经济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记者 王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