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产业力 |   会员页面

首页 > 环球创业 >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驶向智能化
2025-02-26 10:25:39来源:经济日报责编:韩东林

  近日,在太原地铁1号线项目现场,建设者们忙着进行安全运营评估,为这条线路的开通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据了解,这条线路将于近期开通,中铁二十二局项目负责人李聪介绍,线路开通后将与地铁2号线形成“力”字交通骨架,实现空铁轨交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进而达到火车站、机场间的无缝换乘,便利群众出行。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条,新增运营区段27段,新增运营里程748公里。2024年实际开行列车40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322.4亿人次,较2023年增加28亿人次,同比增长9.5%。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10945.6公里,车站6324座。

  具体来看,全国已有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7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这些线路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也有效加强了区域联系。比如,2024年9月开通运营的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与既有线路形成“组合环”,一举联通7条在营线路。中铁十五局集团苏州地铁项目负责人杨璐介绍,8号线的通车运营,使苏州真正迈进地铁交通环线时代,加强了与上海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的轨道交通联系,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突破1万公里,北京、上海运营里程都突破了800公里。如何更好发挥线路规模优势,推动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重要课题。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专家指出,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仅限于简单的通行功能,还将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此,各地纷纷将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借助5G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持续优化运行线路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车站功能,提升出行效率与乘客体验。

  建设更加智能精准。2月10日10时48分,随着首节25米轨排精准铺设到位,福州地铁6号线东调段正式进入轨道铺设阶段。中铁电气化局福州地铁6号线东调段轨道工程项目经理沈志勇介绍,为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中铁电气化局福州地铁6号线东调段轨道工程项目部创新采用BIM技术,构建轨行区三维数字模型,集成轨道、结构、供电等多专业设计信息,精准定位施工部位,有效避免偏差。同时,在铺轨基地建立了轨行区智能监控调度系统,依托5G信息传输技术,配备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网络,通过移动APP实时监控轨行区动态,准确定位作业人员及车辆,传输调度命令,实现对轨行区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与调度。

  运营更加绿色高效。光伏发电、列车牵引节能优化、近零碳体系……202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开通20周年之际,5条地铁新线(段)同步开门迎客。此次开通的深圳地铁新线(段)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清洁能源为方向、节能降耗为重点,“绿”“智”融合打造低碳地铁,实现降本增效。据中铁建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承包项目经理张宇介绍,3号线四期是世界上首条采用单风机集中回风空调系统的地铁线路。该系统结合了送风兼排烟、站台双侧送风等多项创新设计,在保障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设备能耗约15%;梨园站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27.7万千瓦时,可满足近20%的车站用电。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智能调度、自动控制、综合集成、自动售检票、实时资讯系统等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升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运行效率、安全保障、服务水准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完善城市交通布局、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提供更坚实的依托。(记者 齐慧)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