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科技影视周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启幕。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气象局、龙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航都文化)承办。 当天下午举行了以“数字能源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
“数字能源融合发展”主题分论坛现场
主持人:翟永平 腾讯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能源专家
对话嘉宾:
程迈越 乌镇智库创始理事、落基山研究所原常务董事、前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
刘 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志东 零碳产业运营中心(深圳)有限公司中心主任
胡武华 港华智慧能源副总裁
以下是圆桌对话发言实录:
翟永平: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陈总给我的信任,由我主持这场活动,今天早晨八点半到现在一直在听,有几个很深的感受:首先这个影视气候大会作为在这个工作很多年的人,我讲一点个人背景,我在国外工作了近40年,两年前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加入腾讯来做碳中和的工作,这是我在国内的第一份工作,一直在学习。今天上午听下来,首先我感觉到作为这个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也要做好科普。今天也学到了怎么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所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也需要科普,咱们专业人员怎么讲好咱们的故事,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这个会真正做到了国际化。我参加过很多碳中和方面的会议,真正地把国际化能够充分地体现,嘉宾的层次、嘉宾的广泛代表性,确实体现了我们的国际化。早晨在一边听一边发了一些朋友圈,腾讯的同事就问,这个影视气候大会好像很专业。确实这个大会很专业,我们这个环节请到了赵主席致辞,还有尹向勇研究员主题演讲,尹老师也是我很多年的网友。
下面的圆桌对话请到了4位专家。4位专家已经就座了,本环节还有46分钟,第一轮请各位专家从各自企业、机构的角度来谈谈您在碳中和方面的一些思路、布局和案例,和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关系。第二轮将会在大家介绍之后有跟进的问题,等您介绍完了,我马上就提第二轮问题,您思考一下,然后请第二位专家自我介绍。最后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做一个科普的科普,怎么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故事讲给大众听,可能用一两句话表达。
程迈越:我在说关于数字化这个话题之前,可能要跟大家再分享一下昨天晚上我在北京参加美国大使馆的一个活动,欢迎加州州长访华,在过去这一周,凡是关心气候问题、关心美中关系问题的各行各业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美国的政治新星到中国来的访问,我不讲大家都知道的事,我的感受是,他是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从全球的气候变化遇到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多维度的,其中也有国际政治的挑战,也有科技、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博弈,大家都看到了这些问题。另外就是在美国的国内政治中也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传统的利益格局是不是能够被新的利益格局所突破、所取代,而纽森州长就在这个时刻挺身而出,他极其重视和中国的合作。所以我们今天讲科普,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到气候问题的意义远远超出能源。
我再把话题拉回来,对于数字化和碳中和的关系。我想讲三个层面的事,首先碳中和有一个最重要的最高层次的战略路径,有三大主题,一个是能效,一个是电气化,这两个都在需求侧,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风电、太阳能的发展,也就是电力脱碳,这是在供应侧。在这三个互相依托、缺一不可的战略路径中,数字化实际上是对这三个都起到极其重大的赋能的意义。
第二个层面,我认为在目前,碳中和在中国落地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需求侧以高性价比以及和电网的负荷相匹配的规模实现灵活性,来支持电网在不断提升绿电消纳比例的过程中,保持它供电的韧性、安全可靠,以及成本的可控。刚才尹向勇研究员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支付得起的清洁能源。能源永远都是要讲性价比的,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建设通用型零碳园区,当然不一定今天就能实现零碳,但是它在基础设施和运行模式上是为未来实现零碳运营完全做好准备的。另外就是我们要在各种场景下实现电网互动,我们在需求侧的发展中都要进一步想一想,能为电网做哪些服务,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角度。
另外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趋势,电动车的双向充放电系统将来会变成一个新的标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动向,中国除了在电动车的制造上有全球领先地位,在电动车的服务以及融入电网,发挥多方面价值上应该也要有领先的准备。
第三个层面,请大家重视在今年9月中旬,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RE+新能源展会上,美国能源部发布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规划,大力推广商业可行VPP的主张,而且提出近100亿美金绿色金融的贷款,支持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它的目标就是在2030年,美国的高峰负荷在基本状态下虚拟电厂源比例达到22%,大概180GW的虚拟电厂的方式来实现它的高峰调峰、削峰填谷,而且是市场可行的,是有经济性的开发模式,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可以考虑的抓手,这也可以是中国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的重大市场机遇。
翟永平:谢谢程总,您的介绍从专业上我们体会到很多关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您的开场白我们也很感兴趣,从中美关系入手,也是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中美之间有竞争,可能有时候也有对立,其实也有合作,在气候变化领域就是合作。我给您的第二轮问题是,您提到美国能源部提出了VPP技术,实际上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数字化技术应用,中国的能源主管部门在哪些方面能够向美国借鉴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比如像VPP这样的技术,您作为智库,在哪些方面可以向美国学习一下?请您待会儿简单回复一下这个问题。
下面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宇介绍。
刘宇:大家下午好,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都是以“新”开头的。尹老师是能源政策和电力系统的专家,他用了很多“新”,我是从事新能源产业政策的研究人员,我也很喜欢用“新”。
第一,能源电力系统新形势。我先给大家一个大概地数,中国现在所有的电力装机规模大概是27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大概是8.6万亿度电。今年的新能源(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到7月底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3.3亿千瓦,首次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超过了煤电装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新形势。
新的形势下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知道有风的时候能够发电,没风的时候就没有电。光伏也是一样的,我们装了很多屋顶的光伏,大家可能在屋顶搞了一些分布式的电站,有太阳的时候有电,没有太阳的时候没有办法发电。也就是说我们一半以上的装机是由风、光这种天然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所产生的电力,对于电源侧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我们反过来看用电侧,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园区建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电力负荷越来越不可预测。随着消费升级、消费习惯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的多元化,工业园区和产业的用电也越来越复杂,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发电侧越来越不可控,用电侧越来越不可控,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电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能源安全和电力的稳定都有巨大的挑战,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形势。
第二,新选择。面对能源负荷侧的新形势,我们有什么样的新选择?我刚刚已经埋了一个伏笔,就是新能源汽车。最近几天大家都很关心深圳要建设超充之城,提出的口号是“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我们只要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电动车就可以充满电,深圳提出到今年年底要建设150座超充电站,到明年要建设300座超充站。为什么深圳要建这么多超充站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销量、保有量越来越大,我估计今年我们深圳的电动车很有可能超过90万辆,甚至达到100万辆。全国的数据也可以看到,到今年6月30日,昨天发布的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2023的报告里面说,到今年6月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了1620万辆,纯电动车已经超过1000万辆。为什么我说它是一种新选择呢?咱们开电动车的都知道,我们平常充电一般是电力负荷低的时候,简单来说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晚上充电肯定便宜。你要是中午去充电,或者是上午去充电,可能要1块以上一度电,如果凌晨去充电,可能是3毛以下的电价。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巨量的新能源汽车,它就是巨量的储能单元。在负荷高的时候,我们这些新能源汽车可以不充电,在晚上电力供应很丰富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重要的储能单元。所以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它给我们带来了巨量的储能物理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电子化、数字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既是一个移动的大号充电宝,又是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调和电源侧和用户侧不确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新选择。
第三,新市场。刚刚说到,新能源汽车的作用只是在削峰填谷的一个重要选择,另外我们看到1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它既可以消耗电,是不是反过来又可以对电网供电呢?尤其是没有太阳、没有风的时候,只要数量足够,我们可以对电网供电,它是不是就是一个虚拟的电厂?它就相当于一个电站,类似于火电站的角色,所以我们可以称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电力灵活调节的资源。
怎么样实现新能源汽车,调和这个矛盾,抹平不确定性,需要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第一是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平台,推动市场。我们有了规模化的新能源汽车以后,需要开拓电力电量的交易市场,让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愿意把自己的电量跟电网形成互动,我们叫车网互动,这是需要电力现货市场订立长协市场,也需要调频、调峰等等电力辅助市场的建设,需要政府搭建更多的市场化平台。
有了这些市场以后,才有可能集合众多的资源聚合商。简单来讲就是充电站的服务商、运营商,它掌握了每一个用户的用电需求、用电规律,它集合了一个一个的车主跟电网交易,跟需求方交易,交易成本太高,由资源聚合商来整合,服务成千上万的电动车车主,然后拿到电网上去进行交易,所以这里面有各个新能源汽车车主用电需求的数字化的分析、市场的数字化的预测,包括电源的预测,都需要数字化技术,这是电网需要做的工作。
对于用户来讲,我觉得很简单,咱们去更多地拥有新能源汽车,更多地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现在是不到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10年以后1亿辆新能源汽车,一台车一次充100度电,一年充100次,全部加起来可以充1万亿度电,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去年我们全社会用电量是8.6万亿度,假设未来全社会用电量是10万亿度电,1万亿度电就到了10%,这些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车消耗的。它既是巨大的电量的消耗者,也是虚拟电厂的一个重要的提供者,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这里面需要数字化、市场、政府去实现。
所以我的结论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靠市场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机会,也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的行为、市场的规模。
翟永平:谢谢刘主任娓娓道来,以新能源汽车的例子,从上中下游解释得非常清楚,我待会儿想跟进的问题是,以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前景,1万亿度电的空间,您也提到这里面需要数字化技术。很多数字化技术原来不是做能源的,数字化技术的公司能在这里面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他们的哪些技术能用上?比如说大模型,哪些数字化技术能够服务于您描绘的这个美好的前景?
下面请深圳市龙华区双碳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张志东分享。
张志东:我们公司是聚焦在碳科技服务的公司,我们提的主题是双碳、管碳、降碳、消碳,都是跟碳相关的,新能源是碳领域非常关键的手段,数字化又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有一个零碳平台,就是提供相关服务的。我们双碳产业运营中心也是一种新的模式,赵主席刚才讲到了,双碳的变革是一个经济社会巨大的深层次的变革,它一定会在最基层的单位做到实时的体现,龙华区是比较基层的组织,我们企业更加是在新型电力网里面处于末端的组织,从我们这几年的探索来看,其实是挺复杂的,从上层的概念到基本的政策、到理念,到地方落实,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个区域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它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时候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还是面临很多困难的。当然龙华区在数字经济和双碳、新能源这一块都是抓得很紧的。
双碳产业运营中心就是在龙华区这么良好的背景下,结合双碳的战略一起去开展相关工作的,我们建立了在区域行政级别最大的双碳专家库,我们现在有130多名一线的教授专家,都是跟双碳领域相关的,是我们专家库的成员。我们也组织了很多场针对企业碳转型方面的培训,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数字平台,针对深圳市主要是龙华区这边的一些核心产业,怎么让产品、企业满足未来的低碳、零碳要求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们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认证理事会的理事单位,在进行碳足迹的标准制定,我们也在行业层面做一些碳的供应模型,我们也在做这样一些实际性的工作。
从末端这个角度来看,或者是从下面执行的单元来看,确实是面临的难题比从大的层面讲会更难一些,我们都说看风景,从山顶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从执行层面来看其实是面临特别多的问题。整体来讲我们基本的概念是希望能够因地制宜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先在龙华区做了这个事情,很多地方政府也来我们这里做考察交流,他们也确实认为在宏观层面解决气候问题,可能大家很多的方式是相同的,无非就是能源结构转型、电气化、节能、负碳的技术融合在一起解决问题。但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方面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做很多细致的系统性工作,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平衡的结果,这方面我们有幸做了一些探索,也是在非常艰难地往前走,我们也希望未来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能够让我们走得更好一些。
这次会议我是非常兴奋的,我前段时间还做了一场关于气候的分享,刚刚看到研究院的一些材料,我也拜读了,之前也看过,确实在不停地吸取新知识,昨天也听到朱新兰主席讲到气候影视要面向10亿人传播,我觉得都非常振奋。我们从一个集成层面来看,大家在不断碰撞,一定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翟永平:谢谢张总为我们介绍了龙华企业实施双碳的一些措施。我跟进一个问题,昨天我参加了专家与龙华企业的对话,感觉到龙华区政府、企业在双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看到有90多条措施。从您的角度来说,双碳政策是全国的,广东也有跟进,深圳碳达峰计划也出来了,龙华特殊在哪里?有哪些政府的做法是有龙华特色的?我想多听一点龙华特色的双碳措施。
第四位分享专家是港华智慧能源副总裁胡武华,请胡总介绍一下。
胡武华: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当我看到这个议题的时候还是比较吃惊的,因为这是影视气候大会,吃惊之余,某种意义上也是有一点小兴奋。为什么兴奋呢?相当于我们有一个机会能给可能对这个行当不是特别了解的听众来讲一下我们做的一些事情。
我们这个环节的主题是“数字能源融合发展”,我首先想从我的角度来给大家阐述一下这两者是怎么融合发展,以及它的必要性在哪里。虽然刚才赵主席开场的时候做了一个阐述,但是我觉得接下来我的这个阐述可能会更细致一点。
第二方面我会讲一下港华智慧能源在数字能源融合发展这个方向上做的一些具体的努力。最后我会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现在全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都在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能是最主要的绿色低碳的能源,其中光伏、风电最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这些新能源有一个特点,它的随机性、波动性特别强,这个特点给我们电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电网需要供需实时平衡,随机性、波动性、捉摸不定,给电网带来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数字化就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我们为了让供需继续保持平衡,要能够随时掌握这些供需的情况,并且精准地进行供需匹配,来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能源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支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是不可能规模化推广的。就阐述了为什么数字化技术与未来的能源必须融合发展。
接下来讲一下港华智慧能源在这个方向上做的努力。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港华智慧能源是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的母公司是香港中华煤气,它成立于1862年,它是负责香港地区燃气供应的公司。1994年进入内地拓展城市燃气供应,也就是现在的港华智慧能源,所以它是负责内地的城市燃气供应,目前港华智慧能源下面有两家主要的公司,一家是港华燃气,一家是港华能源。港华燃气提供城市燃气供应,港华能源提供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供应。
我们现在聚焦工业园区的低碳化转型,我们给这些工业企业首先铺设这些分布式光伏,然后做节能、低碳化的事情,同时管理它的碳资产,做它的购输电方面的事情,总体来讲我们在努力地为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低碳、绿色的电力供应。这是我们目前做的一些工作。同时我们也在构建以企业为单位的微网的模式,把源网荷储进行多能互补、协同优化,实现真正的经济用能,同时提升本地的分布式能源消纳,实现一个友好并网,并且实现经济用能。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数字是我们提供这些服务的一个最基础的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你提供这些服务,涉及到你的效益、经济性如何,以及能不能实现源网荷储的多能协同优化,所以数字化贯串于我们刚才提到的分布式光伏、节能降碳,包括我们正在投资的储能充电,以及我们正在发展的微电网的服务模式。我们同时也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工业园区企业里头的能源资产进行聚合,形成一个具备可调节供需能力的虚拟电厂,然后再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帮助电网来平衡供需,这是目前我们基于深圳的一些能源资源,已经实现了这样一个虚拟电厂的管理,并且正在参与深圳的需求侧响应市场,一方面在帮助电网削峰填谷,另一方面也是帮助我们的企业客户创造一些额外的收益,目前已经在实践。总而言之,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革命需要新能源的支撑,需要依靠新能源,但是新能源又必须仰仗数字化技术,才能够具备真正的生命力。
港华智慧能源正在实践这样一个数字与能源融合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已经证明这条路不仅行得通,而且必须大力深入进行推进。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融合发展,实现大家梦寐以求的能源绿色、经济、安全的三重目标,把一个大家认为难以平衡的三角变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
翟永平:谢谢胡总,您的发言非常精彩,如果要打分的话,一定可以打99分,还有一分是我要问的问题,您的港华模式,园区、虚拟电厂这些概念,如果在国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份排序,你愿意从哪个省开始,哪个省有最好的当地条件?毕竟做需求侧响应,做零碳园区,还是要有一个小环境的,哪个省可能当地的条件最好,你会先去做?
我们只剩下8分钟了,可能不会有第三轮了,我建议各位在回答第二轮问题的时候,也把您给我们的寄语说一下。先请程总。
程迈越:我想跟大家还是要建立这么一个概念,我们讲到向美国借鉴,可能我们要分清楚,我们的数字化现在对能源转型意义最大的,我刚才建议的VPP,它其实是对电网的价值,是直接服务电网的,或者说它通过给电网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时候是需要公共政策,以及电网公司,它在能源转型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它们要清晰地定义游戏规则,而且要回馈这些参与的基层参与者,让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动力去提供这样的电网服务。
能跟美国借鉴的,除了游戏规则的透明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推进电力市场的机制,如果能够有随行就市的电力价格波动,反映出供需方面的波动,对于参与VPP的分布式能源资产的聚合商和投资人来讲,他就会有更清晰的指针,同时也有盈利的机制,参与市场竞争,这部分可能会占到美国VPP运营商超过一半的收益,它们从电网拿到的收益不到一半,如果在开放的州,在市场环境比较完备的情况下,甚至它可能只占20%到30%,这是我们比较重视的。
从数字化和能源关系的角度,我们要把今天看到的能源转型,可以相比的是20年前的互联网。在20年前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是IT人的事,现在看来各行各业、人人都参与其中,我们今天的能源转型,大家可能还以为是跟能源相关的人的事,其实不然。再过10年,可能我们就会觉得,每个人在中间都有机会,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因为它是对我们整个经济结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整个基础设施通通再造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机遇,人人都要参与其中。
翟永平:谢谢程总,非常好的寄语,我们都要参与。
下面请刘主任回答我的第二轮问题,您觉得大模型用得上吗。
刘宇:我觉得大模型肯定能用得上,大模型对我们的消费行为,对发电企业电功率的预测,以及对我们有风没有风、有雨没有雨,有太阳没有太阳等等的气象感知,它越来越超越我们人类的个体,越来越智能化的技术在我们能源和电力,以及我们能源市场的消费行为中间,它对于预测、感知的能力越来越强,会给我们使用能源和反哺能源电力市场带来更大的便利。
我想再强调的是,能源电力的数字化给我们的新技术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数字化的技术也让我们使用能源更加方便,我们的能源有可能是既从远方来,比如广东用的能源是从新疆、云南过来,也有可能从我们身边来,还有可能是我们的车辆来提供,这些都需要用数字化的技术,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的模型和新的工具,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让我们所有的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便利、更积极地投身到低碳、绿色地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的语境中间来。
翟永平:谢谢刘主任,下面请张主任,讲讲龙华特色,加上您的寄语。
张志东:翟老师给我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也不太能代表龙华区政府,我只是说作为龙华区的企业,我们一直给龙华区服务,谈谈我的认知和感受。
我认为龙华区在应对双碳这一块是两个方面都在做出努力。
第一方面是应对变化,双碳这个事情来了以后,肯定是对我们现在的产业,包括我们整个的经济发展,包括未来的布局都会产生影响。龙华区的措施主要是积极调整、灵活管控、数字先行、协同发展。同时还有一点,龙华区的产业是按集群管理的,龙华区在龙头产业和龙头行业,这些企业在向碳的方面转型是先行的,包括我们服务的企业,大家知道时尚行业,全球女装看深圳,时尚就看龙华的大浪,我们也跟服装领域的很多先进企业合作在做相关的工作,这是应对变化。
第二是拥抱机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身的自然禀赋,比如你有足够的地方可以建光伏、风电厂,你就往这方面发展。龙华区是没有那么大面积的,工业企业又非常多,龙华区在推进新能源发展上面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积极地参与深圳市的低碳园区建设、申报,还有公共机构,在碳这一块也是在做积极的探索,还有零碳工业园的建设,龙华都在做这样的探索和努力,这是拥抱机遇的第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去发展新能源相关的事情。
龙华区应对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是深圳市20+8里面的数字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集群落地地区,这一块是真正把应对气候变化变成了一个产业机遇。
我的寄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稳妥前行,构筑美好未来。
翟永平:最后请胡总。
胡武华:排位的话,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我了解的也不全。我从一个角度来讲,我刚才提到新型电力系统要实现绿色、经济、安全,从商业的角度,我们就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基础怎么样,它的需求怎么样,基础设施到资源和条件,涉及政策。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怎么样,它的电价差怎么样,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的判断大概是,现在江苏、浙江、广东(尤其是深圳),这些地方从这三个维度都有比较强的需求,也有比较好的基础。严格的第一名,我希望是深圳。
最后我也简单寄语:能源与数字化,可以理解成它们曾经是走散的孪生兄弟,现在它们团聚了。这对孪生兄弟对我们的能源革命、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能产生多大的作用,要靠我们周围这些人,让这帮孪生兄弟产生力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以后大家都能一起合作,把这个孪生兄弟的力量发挥出来,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合作,欢迎大家到港华智慧能源来参观交流,我们可以详细地解释如何进行合作。
翟永平:谢谢胡总,时间已经过了两分钟,我就不总结了,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感谢四位专家今天的分享,也感谢组织方组织了这样一个科普性、国际性和专业性的论坛。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