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圆桌对话:区域碳中和与战略合作

2022-11-10 14:28:24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国际在线消息:10月29日,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是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的重要板块,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

  圆桌论坛《区域碳中和战略与合作》由英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主持,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周剑,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周玲玲,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锴,华东莞创新中心碳中和研究室孟翔宇参与讨论并分享。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周剑:优化能源结构 合作创新机制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结合今天的主题分享三点认识:

  第一,结合区域碳中和的战略和合作,我们的碳中和不应该是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是从区域的市场,通过合作去解决。有中长期目标的领导,然后结合市场化的金融和政策的创新,最终是通过合作要实现两点,第一是要向高质量的达峰和中和,不是被动式实现碳达峰或者碳中和,我们要提升它的达峰水平和中和的水平。第二是要发展,达峰和中和并不是要牺牲发展,我们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两点是我们通过区域性的合作机制创新,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第二,从区域的合作抓两点,一是人员要调,我看今天发言的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嘉宾,也有湖北省的嘉宾,这两个区域目前的能源转型压力还是挺目达的,广东的排放在全国是排第一位的,湖北的燃煤总量也是非常大的,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资源局限,要在区域内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比如说京津冀现在有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通过区域合作,用张家口的风去点亮北京的灯,在北京未来的达峰方案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它是通过跨区绿电交易,每年要调入绿电300亿千瓦时。在大湾区或者中部区域,未来政府也要加强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合作。

  第三,结合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未来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布局、发展,实现三个层级的合作,区域内、区域间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大湾区和湖北各有各的优势条件,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的产业基础,湖北省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国内的内循环,以武汉、广州、深圳这几个节点城市来进行合作,同时港澳的国际优势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直接对接硅谷、东京湾,进行深度的低碳技术合作。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周玲玲:梳理湾区发展脉络 探索绿色低碳路径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大会,结合今天分论坛的主题和我的研究工作,我想选择湾区作为切入点。不管是一个区域还是一个国家,它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能独善其身的,能源也跟经济很类似,它也具有规模效应,所以区域的碳中和发展路线,合作也是永远的模式。我今天从国际主要湾区的碳中和战略与合作实践来总结梳理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湾区这个概念其实很宽泛,从人口、面积、经济发展程度和世界影响力等5个维度来看,世界上主要的湾区包括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和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一个科技湾区,日本东京湾区是一个集金融与工业为一体的湾区。从这三大湾区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到,它是借由港口的优势发展工业,随着人才和资金的集聚逐渐转向了高附加值的工业,逐渐转向服务业和金融产业。各个湾区的研发、科技也是它们核心的竞争力。

  从数据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的三大湾区在土地、人口、机场、港口的客运量或者吞吐量上来看,我们的湾区也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湾区三产的比重,世界500强企业的个数、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数量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所以我们的湾区发展应该借鉴世界上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

  我们回顾世界上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都是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但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三大湾区做了哪些工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首先看东京湾区,它是以东京都为核心城市的一都七县,它占了日本的1/3的人口和40%的经济总量,东京湾区的发展过程也是引发了哮喘病等负面的环境影响。东京都是整个东京湾区名副其实的核心城市,2019年底,东京都政府就发布了Zero emission的零排放战略,它的目标是2050年东京都要实现零排放,制订了14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在去年的发展报告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目标,包括2030年碳减排量要从30%提高到50%,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重也要提高到50%。在东京都的发展战略中,我想说的一点就是电力,右下角这个图大家可以,东京都的碳排放中电力占了绝大部分,接近67%,东京都的电力70%来自东京市以外的周边地区,在东京都Zero emission战略中也明确写到,东京都如果要实现零碳城市,一定要投资建设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设施,这样市民才能消费到绿色电力,才能实现零碳目标。它的核心城市的碳中和战略也一定会辐射到周边区域。

  再看看纽约,这是一个金融湾区,它的金融产业的占比达到了全美的1/3。纽约在2019年发布了一个OneNYC 2050的总体规划,这下面有8个模块,其中跟碳相关的有两个部分,它的总体目标是在2050年整个纽约要实现纽约市的碳中和,2040年实现百分之百零排放的电力系统。其实纽约和东京类似,它的50%的电力也不是来自纽约市区的,而是来自于纽约北部的区域,在城市规划中也明确地写到,纽约市未来实现零碳的城市,要建设基础的输配电网,目前纽约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大部分来自于纽约的北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满负荷的运行。

  旧金山湾区,这是硅谷的所在地,硅谷最知名的就是科创,它是一个科创的产业集群。硅谷是一个大企业和初创企业共生竞争的系统,加州有一个叫测试箱的项目,它也是支持新能源方面的科创企业来实现百分之百的清洁能源的经济社会,来服务于百分之百加州的人口。比较亮眼的一个就是碳12,它就是利用二氧化碳来制造石油基础产品,包括鞋子、汽车零部件,它也和阿拉斯加的航空公司合作生产燃料,这样也推动大量初创企业,协助他们加速发展。

  我们从三个湾区看到他们有几个经验值得借鉴,一是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导向加上倒逼的机制,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个是中心城市先行先试,会有效辐射到周边区域的低碳发展路径,第三是注重研发、科技支撑,低碳发展一定要注重研发和科技方面的有效支撑。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主持人。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锴: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仍是科学技术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李锴,这次发言的主题是气候政策与能源转型。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十三五时期及之前不同气候政策效果的评价,第二是十三五时期之后特别是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政策效果。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主要经济体例如德国、法国、日本纷纷宣布碳中和的目标,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能源安全和低碳能源转型,中国主动且积极,公布自己的3060目标,推动能源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转型。

  历次转型均具有从低效到高效,从高碳到低碳的特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在减慢。从国别比较来看,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在快速提升,但相对于全球的领先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能源强度来看,2010年到2018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约1/4,年均降幅位居各国之首,但受产业结构、用能方式和节能技术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强度相比其它的国家仍然是相对较高。

  就国内而言,从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煤炭比重在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石油的消费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在20%左右,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但相对于天然气而言,非化石能源的占比波动性比较大。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趋势来看,虽然2017年到2019年有一个上升的现象,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工业能源强度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下面一个图呈现了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的模式,高碳能源煤炭+石油仍然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主导能源,但低碳能源,像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是西部省份青海省的目前的主导能源,占比超过能源结构的一半以上。

  而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关于十三五时期包括之前不同气候政策的评价,主要的指标像能源转型的低碳化,通过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个方面来谈,能源结构包括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和低碳能源占比,能源效率直接用能源强度来表示,主要考察的因素有政策因素,包括节能目标、新能源补贴和碳市场试点。

  从能源结构低碳化的结果来看,三种气候政策能够显著推动能源结构向天然气转型,其中目标政策的驱动效果最为明显。但是这三种能源政策对非化石能源占比小住为负,对低碳能源占比不显著。从这个角度来看气候政策在过去一段时间主要的驱动方向是向天然气转变,而非向非化石能源转变。

  如果考虑政策进一步的动态效应,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目标约束政策存在突击性节能效果,换句话说这种节能效果是非线性的,特别是在五年规划最后一年能源强度有显著的减少,但是在其它年份反而能源强度有所上升,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目标约束政策普遍产生了一个运动式的节能效果。

  下面我们想从供给端来看看全国碳市场政策的效果,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上线交易以来,投资增长较高。通过历史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能够促使低碳发电量增加4.987%(0.779亿千瓦时),从不同地区的结果来看,云南、四川、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的交易显著增加,而广西、湖南和贵州显著减少,其它省份的效果不太明显。

  从最后对能源结构的结果来看,我们也发现一个积极的效应,就是全国碳市场资源交易能够促成发电结构与一次能源结构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转变,特别是对风电的发展。

  当前进行能源转型,政府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时不我待,主动作为,是当前能源转型与前两次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当前正在进行的能源转型虽然政策引导的作用突出,但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仍是科学技术,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能源转型,要避免完全照搬他国的政策工具与措施。

  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碳中和研究室孟翔宇:让高成长、高效益、低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推进区域能源合作 构建符合大湾区产业发展要求的能源方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把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在东莞市碳中和战略研究中的经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报告题目是“东莞市碳中和战略与低碳转型经验介绍”。东莞市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是广东省第三个人口超千万、GDP过万亿的城市,东莞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东莞市的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超过55%,所以东莞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从现在来讲,东莞市节能减排的布局,它从几个方面发力,首先是产够和,要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业,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领域布局了一大批战略性产业项目。从能源体系来讲,现在也是走一个清洁能源发展的能源体系,现在是以天然气为主体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进行相关的化石能源替代,来完善相关的能源保障。从工业节能角度来讲,一个是要加强监管,限制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鼓励企业加快节能环保的材料、工艺研发创新,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逐步提升行业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同时也布局了一大批项目,这些绿色重大示范项目涉及到了一共有700多亿元的整体布局,而且也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东莞市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电气设备制造、造纸品行业,还有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向新兴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以及新兴产业中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这也反映出东莞市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状况,就是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集约化发展,同时发展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绿色战略产业,这是东莞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布局状况,也反映出了东莞整体的产业结构在这10年中嬗变的过程。

  同时在工业节能方面,东莞制定了十四五的规划,而且有清洁生产方式的审核,以及遏制两高项目发展,监管高能耗企业、财政支持技术改造,以及树立节能标杆。

  从东莞未来的双碳工作方向来讲,就是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用能设备能效的提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要让高成长、高效益、低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鼓励高碳排放产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这是当前的重点。而区域能源合作是推动能源低碳化的核心,这跟东莞目前的能源结构的效果是相关的,然后就是要着眼于构建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产业布局,构建符合大湾区产业发展要求的能源方式。

  以上就是我的简单分享。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刘威:碳金融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以湖北省为例,关于立足碳金融,赋能区域碳中和协调的问题。

  正如历次科技革命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动,更需要像纳斯达克、风险投资这样的金融资本和市场机制推动,我们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区域碳减排也需要专业的金融机构参与。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第一个是湖北在碳金融方面发展的机遇,我们总结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湖北是2014年获批的7大碳试点之一,也是中部唯一一个获批的地区。第二,湖北是气候投融资的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也会带来更多绿色金融创新及配套政策的机遇。第三是中碳登落户武汉,中碳登落户之后,在湖北形成了中碳登+中碳资管公司+湖北碳交易中心+武汉碳清算所,四大平台合一的新平台,目前正在整合这个平台,它会带来海量的数据、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聚集,以及碳金融产业的集聚。

  第二个是金融赋能区域碳中和协调的重点方向。我们知道碳中和的本质是基于能源转型和技术转型的产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能源转型和技术升级都需要充足的资本支撑,也需要相应的碳金融政策和市场的相应补偿,更需要对应的金融工具创新去刺激碳减排和能源转型、技术升级。因此碳金融是保证区域能源转型、技术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碳金融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碳金融也是在目前全球各地区,尤其是在中部地区,可以说发展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各大试点都在试点各种碳金融工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现在无非就是把它扩大。

  再一个就是金融赋能区域碳减排协调的理论渠道和方向,我把它总结为三点,用区域经济学里面的中心外围理论,第一是确定中心,要将碳金融的平台和原有的碳试点市场的平台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将这个整体作为中心。现在就是力争在湖北形成武汉为中心,在中部形成以湖北为中心的碳金融发展的中心。第二是做好链接,做好碳市场和碳金融市场价格内在的联动发展,围绕碳市场做好集聚。第三是围绕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布,围绕碳金融业和制造业减碳在区域间进行分工。

  湖北目前从政策上利用碳金融协调区域碳减排的现实经验,目前武汉市已经率先出台了关于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的行动方案,包括三中心一圈,在区域碳减排协调方面,它的经验是什么呢?我总结了几点,第一是在金融领域,结合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中银行业一支独大的特点,打造赤道银行和零碳银行,助力区域的金融业产业集聚,第二是支持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吸引企业跨区域合作,第三是推进市级平台和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效衔接,第四是在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开展基于一带一路跨区域的绿色和能源合作。

  基于这些经验,我们的研究提出,如何增强金融赋能区域碳中和合作的策略,我们总结了6条,第一是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区域产业合作进行结合,比如说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性质的国际会展,在湖北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在中部形成以湖北为中心的区域内的绿色企业合作和低碳产业走廊。第二个是综合内部统一大市场要求,把湖北打造成为碳金融统一大市场资本中转中心和重要枢纽。第三是结合总部经济和绿色金融产业来进行碳金融的产业集聚。第四是利用金融工具的创新,打造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区域产业集聚。第五是充分利用城市群建设和金融业、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分工,进行中心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金融业替代。最后就是加强各区域地方政府间在碳资产思想上的沟通,将碳排放空间资产化到资产金融化,再到金融推进招商引资、低碳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观念转变深入人心,转变思想,加强双碳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有关碳金融如何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区域碳减排合作的认识,谢谢大家。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良好的碳市场运行将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大家下午好!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用PPT展示了,接下来我主要从政策机制建设、运营管理、市场反馈、成果成效等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深圳碳市场今年达成的一些积极的变化,以及我们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深圳作为我们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也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碳交易的试点地区,一直以来我们秉持政策先行、合规管理、市场主导、先行先试的原则开展碳市场的建设,今年以来深圳排交所协助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加速顶层布局,已经发布的成果包括今年5月19日市政府发布,7月1日正式生效的《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这是深圳碳排放市场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深圳碳市场发展需要进行修订,为我们推动碳交易与碳普惠协同、碳金融与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为了深入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推进低碳权益普惠大众的碳普惠机制创新,部署落实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的五个一工作任务,今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了居民绿色出行、低碳用电方法学,在腾讯低碳星球、深圳供电局低碳用电小程序上应用,获得公众的广泛关注。接下来我们还有林业碳普惠、共享单车等方法学也在研制中。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深圳的双连通、四驱动,一端连接数据平台、低碳场景,另一端要连接碳市场,以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公益支持、交易赋值的双联通四驱动的碳普惠建设雏形已经形成,并且具备基本的交易条件。本周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深圳市十四五的重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完善了1+N政策体系。

  在交易场景创新研究方面,我们快速响应市领导的支持,针对海洋蓝碳交易,形成了在深圳碳排放交易所开展海洋蓝碳交易的情况报告,依托排交所在外汇管理局特批的境外投资者开展碳市场交易的优势,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以上都是政策机制和研究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接下来再从碳市场运营管理方面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配额合并,一次性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年度配额同质不同价的问题,今年8月我们配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深圳市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配额拍卖,我们以这种方式激活深圳碳市场,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获得社会广泛参与,共有123家机构参与竞价,总申报量249万吨,其中26家企业竞价成功,总成交金额2526万元,已经纳入财政非税收入,平均成交价43元每吨。通过配额有偿分配发放,调节了市场配额供需关系,提振了市场发展的信心,促成了有效碳价形成,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碳交易市场对企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次配额有偿分配是深圳碳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可为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贡献经验。从市场反馈来看,截止今年9月底与去年全年同期相比,交易规模增长31%,碳价增长50%,累计交易量近1亿吨,累计交易额已经突破20亿。经过9年的发展,深圳碳市场已经成为撬动深圳经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和助推器。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有750家企业纳入深圳碳市场,覆盖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31个行业,我们以全国最小的碳市场配额市场,持续8年维持交易量的第一,实现推动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40%,在同期工业增加值却增长了61%这样一个发展态势。良好的碳市场运行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们也正在努力实现既有科技含量又有绿色含量的高质量发展深圳经验和深圳模式,同时我们也希望将我们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国其它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成效。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