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新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应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推动其更好投入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制定智能建造评定标准和评定办法,逐步完善智能建造评定机制;加快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施工设备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大规模应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效率,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杨国强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
推动水泥行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结构调整,通过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建议在行业内全面推广全绿电供应新技术,加快装配式建筑等终端市场布点,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实现绿色转型。同时,以数字赋能产业升级,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实现从原料、产品、设备、车间、工厂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面融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王诚代表(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加快医用同位素技术应用发展
核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望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核医疗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应按照规划推动医用同位素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接下来,核技术应用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国计民生,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以及针对应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进行研发,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应用产业品牌。
——董保同代表(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
引导企业更好开展技术创新
高科技产业体系就像大树,科研基础是根系,中小企业是枝叶,“枝繁叶茂”才能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大力支持“从0到1”的突破,通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为扎实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学术土壤。与此同时,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支持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建议以中小企业为突破口,补齐从实验室到企业的中间环节短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力度,引导企业更好开展技术创新。
——刘忠范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
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引领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建议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面向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人才定制服务、产业链对接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担和奖补机制,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联合出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减免对市县担保机构的再担保费,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樊庆峰代表(深圳高新投集团副总裁)
产学研用结合积蓄发展后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中铁装备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首台双结构硬岩掘进机等拳头产品,盾构机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国内第一、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并在异形掘进机技术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特别是为青年人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在提升人才质量的同时,为企业积蓄发展后劲。
——王杜娟代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提高化工行业数字化管理能力
运用工业互联网提高化工行业生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对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化工行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生态环境部门加快建立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应急管理部门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交通运输部门主导建立健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智控平台,各部门齐抓共管,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化工行业安全管理能力。
——欧其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人民日报记者翁宇菲、徐靖、王骁波、冯华、郭雪岩、付明丽、欧阳洁、宋宇、邱超奕、葛孟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