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肖志家:深圳聚焦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引领全国绿色金融发展

2021-10-17 17:08:43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冯实

  国际在线消息:10月16日,第六届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开幕。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肖志家致辞。以下是肖志家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下午的大会,和大家一起见证一年一度的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的召开,围绕碳市场这个小缺口,和大家探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里我有一个简单的致辞,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大部分经济体已经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依托其市场机制和设计,碳市场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事业低碳发展。碳交易的强金融属性,使得碳金融的衍生品可以让碳市场可以更加活跃、更加高效地运行。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地方碳市场的试点已经开展了8年,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碳市场和碳金融在推动碳减排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圳是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启动的试点碳市场。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深圳碳市场进行了多项碳金融产品创新,创下了7个全国第一。如发行国内首支碳债券,推送国内首批绿色结构性整改业务,落地国内单笔最大的碳交易,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为地方试点碳交易机制转型探索了一系列的改革经验。

  截至2020年,深圳以全国试点碳市场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占比全国16%的交易量和17%的交易额,市场的流动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在碳金融之外,我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谈金融和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深圳金融的绿色发展也是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领跑者”之一。2018年2月,深圳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将可持续发展先锋作为深圳的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深圳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可持续的中心,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地。

  2020年深圳出台了国内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了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创新示范意义的举措,例如要求项目总金额5000万,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期达到3000吨的项目要开展绿色评估。

  自2022年1月1日起,深圳辖区内的金融结构要分阶段强制实现环境信息评估。碳市场和碳金融方面,条例还提出与金融机构一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的跨境交易业务。专业机构提供环境权益相关的资产评估认证以及咨询等服务,完善碳普惠制度,积极培育高效便捷的节能权和排污权以及水权交易市场等。

  围绕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实施,深圳已经构建起了“1+1+N”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即一部绿色金融法规,一个市级绿色金融引导小组,一个绿色金融协会和N项绿色金融理念创新举措,基本形成了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第三方机构、学术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

  截至目前我们初步统计,深圳的绿色生态规模达到了4000亿,发行的绿色债券超过了3个亿,发行的绿色投资产业基金差不多200亿。前不久我们还在香港交易所发行了50亿元的绿色信用债。

  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的目标涉及到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路线和发展理念,甚至是个人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既充满了挑战,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改变金融的发展方向,绿色将是未来金融的主题色。

  所以我们深圳市政府和辖区内金融机构将聚焦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金融层面,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在顶层设计层面,鼓励机构行业制定短期、中期或长期碳中和时间表或行动方案,推动碳交融产品及服务的概念不断创新,加快脚步,探索深圳经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深圳力量。我们实现这一目标还不是那么轻松的,任重道远。今天这样一个平台对我们深圳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也衷心地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可以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各位同行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升进步,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谢谢!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