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4日举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全面制定未来三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中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为非洲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注入新动能。来自中非的政商界人士期待,通过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等措施,为实现“中国梦”和“非洲梦”作出贡献。
中非合作势头强劲成果丰硕
近三年来,中非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往来,拉动了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统计,2017年,中国与非洲进出口总额约为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超出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幅2.7个百分点。从2009年起,中国连续九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中非在制造业、金融、旅游、航空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非洲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发展机遇:中国通过为非洲提供适用的技术、经验和融资服务,帮助他们参与工业化国际分工,通过增加价值而不是提供资源来参与国际生产价值链,已经提升并将继续提升非洲在这一价值链上的位置。
政策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契合。这是中非双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合点。今年以来,非洲的一体化速度加快,非洲大陆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建设以及非洲的人员和商品自由流动都在提速,这些均和“一带一路”五通理念高度契合。本次北京峰会将谱写“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新乐章,为非洲的发展振兴开辟新的空间,提供新的动力。
卢旺达政策分析研究所执行主任卡伊特希表示,期待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这必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合作升级开创南南合作典范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当前,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非洲人民也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中非人民对未来合作充满期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认为,中非合作创造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何亚非指出,保持世界经济的平衡要靠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大发展。中非合作为非洲国家进入全球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2009年以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对非第一投资大国;数十年来,中国派出援非医疗队,惠及超过3亿当地民众。
曾常驻非洲近18年的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以前的中非合作是以政府为主,现在则是以企业为主,“过去的合作主要是商品贸易、劳务承包、项目援助,现在向产能合作转化,向合作经营(投资、金融领域)转化,向高水平的方向转变”。
对外经贸大学、商务部以及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研究机构日前共同发布的《新时期中非发展合作研究报告》显示,中非合作已经进入全面升级阶段:经济上,中国对非援助与中非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中国与非洲在交通、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中方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与西共体、东共体、南共体等次区域一体化机构的合作,带动非洲一体化发展,实现共赢。
互利共赢激发合作新动能
围绕非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着眼于中非合作的长远健康发展,中方将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经贸、环境保护、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领域推出新的对非合作举措,更好造福非洲人民。
中国政府对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在一场媒体会上表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助力非洲的发展建设。现在在非洲有3100到3200家中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人才,解决了很多非洲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这些年轻人在中资企业里不断得到深造。
“中方有关公司、企业正在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是切切实实涉及民生的,能够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能够改善他们生活的。”许镜湖表示。
对于中非之间如何进一步激发合作新动能,刘贵今认为,中方企业不能等待,要去创造条件,帮助非洲,在互利中共赢。
将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的远大集团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直主打节能和环保产品的远大集团,视非洲市场为重要的市场,将节能产品和环保科技与非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一避免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循环,其二将最新技术和最环保产品输入非洲市场,是真正的长期行为,造福非洲人民。”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非洲很多国家都希望借助与中国在基建领域的合作,加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未来应该加强中非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管理、人文、青年与治国理政理念上的交流与分享。企业“走出去”要灵活把握,将双方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合作,充分激发中非双方的合作动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