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首页 > 环球创业 > 正文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郑保卫:构建真诚合作、互信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传播大格局
2023-10-29 16:11:2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科技影视周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启幕。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气象局、龙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航都文化)承办。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郑保卫:构建真诚合作、互信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传播大格局_fororder_1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郑保卫发表主题演讲

  当天下午举行以“合作伙伴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郑保卫发表了题为《构建真诚合作、互信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传播大格局》主题演讲。

  以下是郑保卫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地标、经济特区的叙事地点深圳,聚焦“气候行动、刻不容缓,围绕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共叙友好、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在此我要向本届论坛的主办方、向邀请我参加论坛的长期致力于气候传播,并做出重要贡献的陈素平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真诚的祝贺。

  这场论坛的主题非常重要,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发展。今天有这么多嘉宾、朋友聚会这次大会,说明陈素平先生就利用这种伙伴关系,团结了这么多人,共同来开拓发展绿色影视事业。我这些年工作的体会也深有同感,我和陈素平先生就是好朋友,我们这些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他的会我尽可能参加,我的会他也尽可能参加。前些年我们每年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我们要办会,他都到会上去发言,2019年在马德里召开气候大会,我在新闻中心举办了中国气候传播研究10年新闻发布会,他就作为企业的代表,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的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在开展气候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这场新闻发布会在新闻中心,举办的效果非常好,央视也做了报道,这都说明伙伴关系非常重要。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围绕着怎么构建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国际平台上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谈点自己的体会。“构建真诚合作、互信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传播大格局”。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目前全球发展阻力重重,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正处在关键当口,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方向性抉择。过去三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有的国家将气候传播议题政治化,人为地造成了很多困难,使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遭遇逆风逆流,个别国家迫于经济压力,宣布延缓和放弃碳中和目标,为全球碳中和、零排放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满足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紧密团结起来,坚持全球气候治理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的差异,推动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气候传播是构建这一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气候理念传播政策解读和民意通达的桥梁与纽带,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内同行与各国朋友在气候变化、信息沟通、舆论引导、规划对接、政策协调等方面携手合作,献计献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嘉宾都亲临其中,为搭建国际气候合作新框架齐心汇聚人类共同发展新力量,深入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付出了许多心血,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我以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的身份,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乐施会在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第一个专门研究气候变化传播的智库机构,我们提出政府主导、媒体主导、NGO推助、企业担责、公众参与、智库献策的六位一体行动框架,为气候传播研究确定了基本规范,确立了基本方向,提出了基本任务。

  气候传播这些年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认识,今天很多专家发言都用了气候传播这个概念,此前我们国内有研究环境报道的,但是没有研究气候传播的。

  所谓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与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和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行为的转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方案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气候传播既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可缺少的舆论表达方式,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无以替代的信息传播手段。

  近些年来我们项目中心始终秉持国际国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理念,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以及举办各种工作坊、主题会等形式,积极为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智库展开气候传播,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今天,站在全球碳中和与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构建真诚合作、互信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传播大格局,在鉴往知来中汲取智慧,在直面问题中展现担当,在互联互通中孕育新知,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合作的新成果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发展。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第一,积极寻求共识,秉持互学互鉴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走深走实贡献新智慧。

  自从2010年以来,我们项目中心始终坚持全球气候共治,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和气候正义理念,积极表达我国学界和民间的声音,主动与国际社会开展学术对话,特别是2013年10月我们项目中心和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合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了“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以及十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新闻媒体、企业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在如何做好气候传播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在国际气候传播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年在项目中心的倡导、联络和推动下,目前全国有百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行动推广工作,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推广相结合的智库型研究道路。现在在高校,气候传播机构建立的很多,在一些企业、NGO组织也有,下个月16号将在厦门大学举办今年的气候传播年会,厦门大学在今年刚刚成立了这样的机构,说明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

  第二,相互谅解,秉持求同存异理念,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当前气候变化已给世界各国特别是气候资源脆弱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危害,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和能源安全问题又令各国自顾不暇,全球气候治理又一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增强全球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普世性和包容性,如何携手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实现联动发展,我想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相互谅解、加强对话,增进政治互信,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的解决也要靠共同发展来解决。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以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的气候传播要抓住新十年这一关键期,按下推进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快进键,为丰富全球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传播基础设施平台,凝聚更多共识,提升关系定位,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三,真诚合作,秉持胸怀天下理念,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力。

  这些年我们项目中心坚持将气候传播置于国家公共外交的大格局中,这个观点是我们项目中心的顾问委员会主任、人文大学新闻学院的老院长,也是国务院新闻办的主任赵启正,在我们中心刚成立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做这个项目一定要用公共外交的理念来做。这些年我们秉持这样的理念,把气候传播置于国家公共外交的大格局之中,始终高举合作共赢大旗,广交四海宾朋,广纳五洲资源,取得了积极成效。自2012年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设立中国角以来,我们和中新社等单位合作,连续举行了8场气候传播国际边会,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平台,邀请国内国际相关机构的官员、学者、媒体记者和民间人士,就如何实现全球气候治理交流心得,共话合作,拉近了不同文明交流的时空距离。

  真诚包容是文明传承发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中华文明和谐共存之基,新时代中国气候传播担负着文明赓续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任务,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时代课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传道明理、互联互通,为丰富发展人类命运新形态贡献更大力量。

  第四,共谋发展,秉持美美与共理念,为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高质量内容产品。

  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我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化、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向世界展现了点点星火汇聚的中国力量,展望未来更美好的中国将努力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给世界带来更多希望。我们所要建设的未来是共享、包容、合作的未来,是世界各国都能收获和平、繁荣与发展成果的未来。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命运前途,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气候传播工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建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些都需要各位与会嘉宾和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合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声,拥抱共同的机遇,共创美好的未来。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