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产业力 |   环球健康   |   会员页面

首页 > 环球创业 > 正文
发展电商基地 这里为啥不图快?
2025-03-21 09:40:11来源:人民日报责编:韩东林

  功业成于实干,发展贵在务实。业绩都是干出来的,要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

  在发展电商基地过程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直面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不贪多、不唯快,“等不得”的任务抓紧做,“急不得”的谋划稳步推,以务实的干事态度谋划工作进度,扎扎实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好。

  ——编  者

  “大家好,这是咱玉泉区有名的羊肉烧麦,皮薄肉厚,味道特别香……”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数字经济总部基地,一个个直播间内,主播们正卖力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

  “目前基地已入驻线下企业55家、云上企业134家,2024年产值达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8亿元,并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年均培育数字经济人才500人次。”面对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玉泉区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蔡彦青十分感慨。这些年,直播带货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要搭上、坐稳数字经济快车,却也没那么容易。

  “3年前,我们发现入驻玉泉区众创空间的企业中,不少面临线下销售低迷、货品积压、发展不景气等问题。”时任玉泉区众创空间党支部书记蔡彦青回忆,“当时直播带货风头正劲,我们也跃跃欲试,但直播带货怎么搞?能不能搞成?心里没底。”

  蔡彦青找到负责“两新”企业党建的玉泉区委组织部求助,希望帮忙协调沟通、出出主意。玉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汤海燕很冷静:“能不能搞,怎么搞,还得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决定。”

  在玉泉区委组织部的对接协调下,基地企业先后前往杭州、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多次参观,从直播人员培训到企业运行模式,再到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同时,玉泉区组成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信息,详细了解本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品种类、产量、质量、销售渠道等。

  “最终,我们发现区内虽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但存在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汤海燕介绍,本地的电商企业发展并不成规模,电商专业人才更是极度匮乏。若贸然大规模开展直播带货,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因为准备不足而损害本地产品的声誉。因此,玉泉区委、区政府得出结论,不能盲目跟风直播带货,决定紧紧围绕本区的特色产业,分阶段、分步骤发展电商经济。

  直播带货按下“暂停键”,一场立足实际补短板的行动却很快展开。2023年10月,玉泉区成立直播孵化基地,融合之前的众创空间与数字经济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全产业链数字经济集聚平台。“起初基地只有30家企业,规模并不大,主要直播销售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逐步试验扩展业务规模。”蔡彦青说。

  网络主播、一焙志羊杂鲜餐饮连锁公司总经理刘昕,是第一批参与基地建设的企业负责人。“当时我们初来乍到,团队直播经验不足,这里的专业团队便为我们答疑解惑,在攻克技术难题、拓展市场方向上给出了管用建议。”刘昕说,“更贴心的是,玉泉区组织了各类资源对接会,让我们结识了许多合作伙伴,拓展了新的业务。”

  资金短缺是基地里不少初创企业遇到的难题,业务拓展、设备采购、团队组建等时常因资金受限而举步维艰,元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德军就碰到了这一情况。“基地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及时帮我们对接了区委组织部和区人社局,为我们争取到了创业服务贷款,并挂牌建立了人才见习基地。资金和人才的支持犹如及时雨,让我们得以顺利启动项目。”柴德军说。

  随着一年多发展,入驻基地的各企业逐渐实现收支平衡,直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了解决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足、经营场地不够等问题,2024年8月,玉泉区委、区政府决定扩大规模,将直播孵化基地升级为玉泉区数字经济总部基地,由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增加办公场地,补齐产业链,并将当地一处工业园区纳入其中,为企业提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包装等标准化服务。

  如今,基地已形成了集生鲜农副产品、餐饮、服饰等于一体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全产业链条,各企业也在电商直播领域崭露头角,直播场次不断增加,粉丝数量稳步增长,销售额持续攀升。“数字经济热度高,但盲目跟风不可取。”玉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建春说,一方面,在推动数字经济建设时,要践行正确政绩观,把群众的利益和全区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建设过程要稳步推进,坚决杜绝盲目大铺大建,避免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字经济真正落地生根,为全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