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依托信息传播技术的各种媒介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人们的衣食起居无不依赖于媒介来实现。在各种媒介中,当今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莫过于智能手机了。
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已经日益深度嵌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智能手机,因为其便携性和移动性,已然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身体器官”,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俏蕾指出,在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日益加深,有的甚至达到了沉迷的程度。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这些情形。地铁和公交车上,清一色的低头族;餐桌旁,亲朋好友各自刷着手机;睡前的人们也是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
作为长期研究沉迷机制的学者,蒋俏蕾认为,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网络土著的青少年,很早就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其依赖程度更加值得关注。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沉迷于智能手机正日益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成长。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年轻化,也会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影响睡眠质量。
“沉迷虚拟世界还会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影响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受到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下,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蒋俏蕾说。
蒋俏蕾说,手机原本应该用于学习、运动、阅读等有益活动的宝贵时间,被无尽地刷手机所占据,这不仅阻碍了青少年个人兴趣的培养和才能的发掘,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滋生,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一离开手机就感到焦躁不安。
为了不让智能手机使用遮蔽青春的光芒,社会各界已经注意到青少年沉迷手机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对于成长在数智时代的青少年来说,如何善用而不滥用智能手机,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想要对青少年手机沉迷进行有效的系统干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共治。
目前,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纷纷推出防沉迷模式或青少年模式,然而终端硬件层面的干预却仍缺乏关注,甚至被严重低估和忽视了。手机内各种应用的防沉迷模式提供了保护青少年的重要工具,但不同应用各自分散发力难免使得应对手机沉迷存在漏洞。
蒋俏蕾举例,孩子在A应用内达到限制时间的上限后,可以再开启B应用继续使用。不同应用和平台之间很难做到统一协同管理,难免被钻了空子。
她指出,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多元应用的媒介生态系统,需要整体上的系统应对。现有的智能手机品牌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提供屏幕时间统计、时长限制、APP限额数据分析报告等功能,可以通过通信手机内嵌的工具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工具帮助未成年人远离敏感内容,还可以实现跨设备同步与联动,更好地针对青少年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功能。学校和家长应该了解和善用手机防沉迷工具,抓住问题关键,家校联动从源头上做好系统引导和干预。
要解决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蒋俏蕾从多方面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提升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的关键一环。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示范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严格自律,合理规划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沉迷手机。
同时,要主动增加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多安排一些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比如一起阅读经典书籍,增进亲子间的思想共鸣;或是开展户外运动,如登山、骑行等,让孩子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增强体质。通过这些方式,家长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榜样,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关于自控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另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比赛等,转移学生对手机的过度关注,逐步培养其自控能力。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社区可举办各类适合青少年参与的线下活动,像文化展览、公益志愿服务等,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有益的社交与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乐趣与价值,而非过度依赖虚拟的手机世界。
总之,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络。只有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才能让他们摆脱手机的 “束缚”,在阳光、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数智时代自由地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文/陈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