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首页 > 环球创业 > 正文
量增价降“成色”足 金融支持实体稳固有力
2023-10-16 08:26:04来源:经济参考报责编:韩东林

  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638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较7月、8月增长势头明显回升;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维持在10.3%的较高水平;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一系列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伴随着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支持更为稳固有力。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将更为精准发力,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的储备性政策有望及时出台实施,这将对企业和居民信心带来支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望逐步恢复,这将带动金融数据稳步走强。

  仔细分析前三季度金融数据,呈现出量增、价降和结构更优的特点。

  ——量增。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33万亿元,同比多1.41万亿元,其中9月份社融增量为4.12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前三季度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66万亿元,其中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环比大幅增加9500亿元,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少增1764亿元,但仍居历史同期高位。8月、9月金融数据总量的企稳回升,显示出了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和信贷投放内生动力的逐步恢复。

  ——价降。前三季度,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10个基点。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同时,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比上月末低42个基点,取得了显著的下降幅度。

  “发挥利率政策作用,稳步有效激发市场需求。继6月降息后,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率再次下行,发挥利率政策引导作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持续发挥,银行负债成本稳步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结构更优,“成色”更足。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金融数据要看总量,但更要重“成色”。“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为稳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说,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5.68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是贷款增加的主力军。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11.88万亿元,同比多增3.23万亿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增长也更快。具体来看,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7.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4.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

  邹澜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加快推动政策生效。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还有充足空间和储备,将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为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作为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虽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保持稳健的基调不变,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因此货币政策仍然具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在今年两次全面降准和调降政策利率之后,下一步可继续引导政策利率下行,引导LPR适度下降5-10个基点,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目前我国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个,业内人士也认为,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接下来,针对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重点发力,在6月上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的基础上,其他政策工具额度也有上调空间。他还认为,在支持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在已有的有效实施保交楼专项借款和房企纾困再贷款支持计划的同时,不排除四季度增加额度,乃至推出新的定向支持工具的可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政策筑底和经济蓄力,将驱动后续信用稳定扩张和信贷结构优化,四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进一步稳固经济回升的动能。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