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液化天然气大会暨LNG设备与材料国产化技术推广会于7月4日至5日在京举办。大会深度解读最新政策与标准,分析绿色革命对资源、市场、贸易战略规划的影响,以及LNG全产业链最新技术、工程设计及建造、数字化交付、智能化运维、安全防护等方面展开交流,为我国LNG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开幕式现场
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能源液化天然气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分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管理分公司共同主办。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总院院长张对红主持开幕式。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分别致辞。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院长张对红主持开幕式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致辞
黄维和在致辞中表示:在“双碳”的愿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仍然呈增长趋势,我们从2010年不足3.4%到今天已经接近了10%,预计2035年前后可以达到15%左右。
2021年我国进口的LNG突破了8000万吨,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进口的国家。LNG的进口量已占我们国家天然气消费量的四分之一,LNG接收站从2010年每年860万吨的总接卸能力增长到2021年超过1亿吨的能力。截止2022年9月,我国已投产的LNG的总规模已经有26座,在建的LNG接收站有11座。
2022年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使LNG价格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LNG行业如何实现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焦点问题,需要我们同行共同讨论和研究。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致辞
徐凤银在致辞中指出:新技术特别是绿色低碳创新型技术储备不足,在瞬息万变的能源风暴中,我们亟待从危中寻机,厚植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开展LNG技术迭代升级,不断推进天然气储备设施的建设,建立各地区基础保障储气体系,保证能源有效供给,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形成海陆并举、四方来气、储运平衡的安全供给格局,为提升我国应急储气和调峰能力,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坚实的堡垒作用。
本次大会设有技术成果展览区,用于展示LNG全产业链最新技术、工程设计及建造、数字化交付、智能化运维、安全防护等方面展开交流,推广展示取得的装备与材料国产化成果,助力各企业规模化推广应用进程,通过展板呈现、实物展示、模拟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高水准立体式集中展示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大会期间举办的“优秀论文展示”展现了液化天然气最新进展、分享了行业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液化天然气的理论技术水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展示了液化天然气领域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的良好形势。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和好评。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年会的召开在国内清洁能源行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推动力,为促进我国液化天然气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及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工作者搭建了深入交流、学习研讨、共同提高的平台,提供了展示新成果、新技术、新作为的舞台,对推动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图/文: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