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做出大名堂,2022年涉茶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成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的一张闪亮名片。
何止是铁观音,“舌尖”上的产业市场广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描绘蓝图。
培育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
意见提出,到2025年,“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篪表示,食品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沈篪认为,意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旨在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
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业态模式创新7个方面共20项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说,推动意见落地见效,各部门、各地方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标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增强原料保障能力,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在宁夏,满山坡晶莹的红果果,成了一串串致富果。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祁伟表示,作为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产业,目前宁夏枸杞精深加工产品达十大类100余种,综合产值达到270亿元。从田间到舌尖,宁夏枸杞实现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各地应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向新场景和新赛道延伸。”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意见针对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围绕食品工业全产业链推进上下游协同发力,从农产品原料的保障、产业集群的建设、技术装备的提升,到食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拓展,均进行了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别是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以及技术装备和工艺提升方向3个专栏,对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和聚焦。
绝大多数食品产品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地方特色食品要想做到“原汁原味”,加强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祁伟介绍:“截至去年底,宁夏枸杞种植面积38万亩,基地标准化率80%,鲜果产量3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30%。”
“食品产业既是良心产业又是规范化产业,标准化与可追溯是食品原料供应链的工作重点。”沈篪表示,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规范农兽药、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促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严格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全力守好质量安全这一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祁伟说,近年来,宁夏的现代枸杞产业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枸杞干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布,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推广,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不少枸杞企业已接入‘宁夏枸杞’质量溯源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可扫码追溯。”祁伟说。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食品产业新业态
近日,山东淄博推出了“淄博烧烤+”系列特色文旅主题产品,新增了烧烤定制公交线路。“打造消费场景,淄博烧烤是生动实践。意见提出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说。
“当前,食品消费场景呈现出新趋势,食品产业应在机遇与挑战中走出新道路。”孙宝国说,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广泛凝聚人气,才能更好满足地方特色食品消费需求。
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深化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渠道布局,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臭鳜鱼是徽菜的代表菜肴和金字招牌。如今,通过工业化、规模化加工工艺,安徽臭鳜鱼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从即食食品、预制菜到休闲熟食、伴手礼,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时下单。臭鳜鱼不仅“游”向全国,也“游”向了世界。
黄山市珍味坊食品有限公司是从事臭鳜鱼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我们从2018年开始入驻电商平台,去年总产量2100吨,各线上平台累计销售额达1.5亿元。”珍味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艾兵说。
“推广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对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食品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沈篪说,下一步,各部门应坚持创新发展,加强条块合作,深入调查研究各特色食品产业的特点规律,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推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