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驻港央企中国建筑国际近日发布2020年报显示,公司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5.70%。公司大力推广研发装配式建筑三十余年,推动建筑行业向“制造+建造”转型。与此同时,该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公司管治体系,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建筑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领先企业。
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
推动“制造+建造”是社会责任也是行业趋势
伴随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作为一家市场化、国际化的央企,中国建筑国际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推广这种建造方式。90年代,由于香港土地、人口等资源要素价格昂贵,大型建筑从内地完成构建制造,再转运香港组装,从而控制成本,公司按照香港装配式建筑标准,着手在深圳建造了第一座装配式建筑工厂。随人力成本上升、行业环保要求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绿色价值、市场价值不断显现。公司目前已拓展了分布在安徽、重庆、山东等地的六座工厂。
中国建筑国际组装合成技术(MiC)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制造+建造”模式是建筑行业保护环境的要求,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经过公司内部测算,中国建筑国际的装配式项目相对传统建筑方式,木材使用减少了80%;施工噪音和建筑垃圾减少了80%;施工用水减少了60%;人员减少了50%。这种建筑方式的革新带来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效应,与市场驱动的经营模式以及全球所倡导的环境友好目标契合。
公司的组装合成技术(MiC)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即在智能化、专业化的工厂生产好建筑物的组成元件,运送到施工现场时,每个模块已经能够达到精装修入住前的程度。2021年2月启用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可以体现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据介绍,该项目是全球第一家采用MiC技术施工的全负压隔离病房传染病医院。
在4个月的工期里,项目团队在工厂内完成了524个组装建筑单元的制造,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AR、VR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组件内机电、管线、装修的精准、快速建造,使得每一块单元组建到现场即装即用,减少了建筑垃圾和资源消耗。
将绿色发展理念嵌入公司管治与运营
除了对装配式建筑的持续探索,中国建筑国际也将更广义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植入公司管治和运营。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数字技术成熟,该公司实现了工程项目建设、运营各环节环境影响的精确化、数字化管控:2015年着手筹备建立环境数据库;2017年,正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云平台”,达成设计、施工、建造各环节环境数据的精准管理。
公司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数据收集团队,全面收集工程项目涉及钢筋、水泥、木材等多种材料,以及设计、生产、施工、安装等众多环节的环境数据;从治理架构、制度建设、员工管理等多维度入手,推动环境绩效不断提升。在20年前,中国建筑国际成立了环境监管部门,并制订了标准化环境施工指南《中建香港环境管理手册》,目前已更新至第三版,该标准的执行确保了大体量、长周期的项目实现环境影响的精确管控,从数据可以看到,公司的碳强度在持续递减。为了更系统、准确、透明地执行和监督项目的环境绩效,公司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环境数据评估和审计,这在建筑行业是比较领先的做法。
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获机构、市场认可
由于注重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注重ESG整体表现,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建筑国际在过去一年仍经营稳健。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公司2020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归母凈利率、经营性以及投资性现金净流入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同比改善。在装配式建筑领域,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5.70%;毛利率同比提高7.2ppt至47.2%;产能利用率同比增长15.5%。2020年8月17日,中国建筑国际首次获得CDP全球信息研究中心颁发的“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进步奖”;连续四年获选“富时社会责任指数”成份股。
结合“十四五”规划 制定“碳中和”路线图
中国建筑国际的可持续管理团队目前也正在制定“碳中和”规划路线图,结合香港、上海等地区和城市的碳中和计划以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国别方案》,将审慎制定减碳目标和路线图。此外,公司参与香港建造业议会“可持续建筑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帮助建筑公司用较低的利率贷款,发展绿色建筑,以此推动建筑行业减排。
社会责任担当和自身经营效益的相得益彰,是一家企业在未来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建筑国际在行业内起到了引领作用,公司管理层认为,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列中来,促使整个产业升级,为国家乃至全球的建设与环保做出更多贡献。(图/文 韩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