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陈宇红:软件定义能力是构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石

2020-01-08 14:03:44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王涛

  国际在线消息:1月8日,中国软件产业最具影响力盛会——“2020中国软件产业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年会将探讨在当前智能化引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软件驱动下的数字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及工程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认证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探索软件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演进,以及如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等众多焦点问题。

  大会现场,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CEO 陈宇红发表题为“场景、智能、融合,面向未来的软件产业互联网”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现场实录全文:

  各位上午好!

  前面学习了很多院士朋友的分享,报告内容都特别好。我主要还从企业自己的一个观察,对产业的观察分享。我们已经是6万人的企业,今年第一年在全球排到了100强,我们刚才报告的全球四个软件服务公司进了排行榜,我们第96名,前面有华为、阿里、中国电信,第一次进入百亿服务收入的行列。从我们自己的产业里的实践和发展,谈一谈现在软件产业链将来能往什么方向走我们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刚才院士还有刘老师、王总都讲了,软件进入了一个赋能的时代,下一个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推动最发达的国家,到2030年我们要150万亿的数字经济产值,连接数字化到智能,刚才王总特别讲了产业互联网,所有企业赋能以后自己都会变成一个软件企业,每个产业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产业互联网,这个产业互联网由谁定义的呢?刚才院士们也讲了,不管是数字经济还是智慧社会的定义者都是软件。

  我们软件自己在供给别人的时候、支撑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今天的报告围绕政企这个客户或者说这个数字经济的场景。

  软件定义能力是构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石。软件能力终究要表达成软件生产能力,不管是套装能力还是软件服务的提交,中国645万软件工程人员,就是所有这些提供的基础,跑不开。即便将来有各行各业的产业互联网,各个企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软件企业,但是供应都来自于规模以上3.63万家企业和640万软件工程师。大家如果了解我们现在产业的现状,3.6万家企业500万就叫规上,这个规上还是非常小的,中国80%以上的软件企业还不足百人。我们软件行业前一百强的总收入的一半来自于第一名华为公司。所以我们要反思的是作为软件定义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石,我们自己是否够强壮,我们自己的未来能否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

  这个新挑战大家看到了,实际上今天很有意思,谢司长说我们司的名字变化了,没有“软件”两个字了,原来还有“软件”两个字。让我们看到随着赋能时代到来,软件这个产业作为独立产业,甚至在未来作为独立产业要消失了,要融合到所有其他产业里面去。本来软件是一个工具,要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个产业本身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今天上午的题目叫生态,今天廖湘科院士讲开源没关系,只要生态和标准还在自己手上,所以我想未来软件产业形式一定是生态化的。所以我们的方向,尤其是叠加了中国的一个国情,中国的国情是特别愿意客户自己定制开发的,不太喜欢用标准软件。场景化以后这个需求更碎了,我们说个性化,一个软件企业变成成功的软件企业自身个性化,这个个性化都会表达成定制软件开发,我们中国的套装软件,王总,金蝶都是绝对优势者,在一个产业里面,一二线的产业里面。其实你去看看,相对发达国家,这个覆盖率和产值还是差距比较大的,为什么呢?就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是偏好定制开发,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后,再叠加中国的国情。那么标准化的提交就成为更大的挑战,所以这个过程中软件产业自身怎么做就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我们的思考和答案是以我们自己产业互联网来支撑每个产业的产业互联网,或者用我们软件产业的生态支撑其他每个产业的生态,来实现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原来软件产业,今天大家讲以前ERP提高效率,今天BIP提高创新,这个在软件产业来讲是并存的。

  中国的软件产业原来给别人做的多,给自己做的少。叫木匠板凳三条船,以往做销售自己说的多,我们信息化多有用,支持你的发展,往往企业内部,自己的生态连接,自己的数字化、自己的智能化这个课的是要读的,这个也是一次倒逼由产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对软件产业,对软件产业生态的一次倒逼。

  中软国际在过去这些年做的思考,基于这样一个思考我们做了一个平台叫“解放号”。为什么叫“解放号”就是解放IT生产力。每个企业的CIO包括政府的信息中心主任都不是好干的岗位,从来天下没有好做的软件,从来都是不停的花钱,但是信息化软件产生的效益不高,这是过去的历史。怎么让软件不再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做了解放软件、解放IT生产力的平台。

  我们基于整个产业的大数据平台,跟软协一起开发的,我们这样一个“解放号”的软件自身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针对定制化软件服务,以场景化、智能化服务实现供需的基本匹配和产业融合共生,实现对产业互联网支持。具体来看到这个用户场景因为我们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业、政企这个市场,其实这个市场客户是分层的。它的生态化、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分层的,从头部客户腰部客户、长尾的客户,它的能力其实是如果从上往下看是降能的。比如说我们给华为这样的大企业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是华为同舟共济的云的战略合作伙伴,在200多个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参与服务。我们在头部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力是最高维度的。

  华为未来五年要用20亿美金做可信软件,就是5年之后加上今年4年之后,华为就会成为全球最强的下一代的人工工程支撑的可信软件公司之一了。我们作为他同舟共济的伙伴,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就会通过我们的云平台,通过我们的生态平台降维的服务腰部客户和底部客户,把最顶端的能力在云上通过我们的平台,不管是管家式的服务,还是供需匹配式的服务,甚至是数字园丁的服务,对长尾来讲这个公司需要一个园丁就可以了,有能力出发,在头部获得能力,通过生态把服务辐射下去。

  过去两年在“解放号”的平台上针对政府客户做了一个方案叫“云集”。刚才谢司长讲了,软件产值今年6万多亿80%13个中国的软件名城,我们现在已经把云集推广到包括13个中国软件名城接近20个主要城市,去做什么呢?去帮助政府的信息化统筹和统建部门,比如说大数据局端到端的管理它的信息化软件工程,去由咨询驱动,由刚才讲的头部客户的高维实践能力向下辐射,直到供应商,因为是端到端的,我们知道每个城市,主要的城市,主要的试点开始,“解放号”的总部在南京,南京一个城市一年大概15亿软件的提交,大概有600家企业给他提供服务,这是原来的形态。在我们“云集”组织以后就变为生态的形态来提高服务、提高水平,平台给采购方和供应方双向赋能。

  端到端首先从采购开始,我们在南京的云集实践已经覆盖到信息化采购的所有项目采购完全在解放号平台上进行,通过全部线上的采购服务来提升采购的效率和水平,来管理供应商。限额以上的跟我们“云集”来对接,限额以上的企业提交者能力的要求会更高,我们有更高维度的服务为他提供。

  从供应商这头来讲,从刻画到服务到优化,刚才讲已经变成一个链,充分连接、充分在线的方式提交和提供的。端到端从采购就到了提交过程,大家知道原来信息工程都有一个监理。但是监理没有变成一个实质的连接基于数据的,基于随时采集项目过程的监理,我们推出了数字监理服务,就是针对场景做连接,积累数据资产,不断形成客户对这个平台的依赖,更多数据留在这个平台上。

  甲方就会一直实时的全生命周期的看到他们项目的进展、使用的活力,同时也会管理它的供应商,这就是我们今年开始在南京做的实践,已经在国内随着未来两三年,大概20个头部城市做推广。

  核心还是从做什么实际上是解决这个事是对的,别做错这件事。它要集合专家,要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起,从立项、采购、需求设计,要变成每个工程都用到这个工程最合适的专家,都会花足够的时间为这个工程服务,一直到该怎么做,就是把项目做对的过程到持续做好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出来,来汇集供应商,汇集开发者为甲方服务。

  基于这样一个平台,基于这样的在线和连接,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产业是最应该智能化的产业或者最容易智能化的产业,因为我们所有的提交是通过代码表达的,代码本身就是一种数据,都是通过人、工程师、项目经理、设计师表达的,这些表达本身就是为数字刻画的,所以这个产业自己智能化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应该做到的,恐怕只要我们坚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包括我们跟软协在整个产业做了产业的大数据平台,跟平台对接。虽然现在线上有42万软件工程师,自己企业6万人过去五年时间里,过去6万人用了20年,过去五年我们平台上已经有42万软件工程师,产业的数据和生态的数据互动起来就更大的发挥这个平台作用。

  包括构建产业的知识图谱,构建我们这个产业自己软件工程提交的孪生模式,就是人和最后提交的系统。

  过去这些年“解放号”推广过程中我们用的一个形式是用云上软件园的形式,我们目标和中国300个软件园和300个软件园里的主要软件企业,刚才讲的我们便利,我们现在已经便利了一万家中国软件企业,把它连接起来,融合共生。

  结束我这个演讲的时候我可能和刘老师一样强调一个我们产业的人才。新的竞争已经出现,未来长时间看肯定是两个阵营了。中短期看可能还是一个混合,长时间看不管是像华为的鲲鹏这个计算生态,或者像鸿蒙这样一个终端的计算生态都会独立走出中国的一条路,背后对人才,对600多万软件工程师增长,增长能力的要求可能都是重大的挑战,中软国际在这个上面也在做不懈努力,我们跟600多家中国的大学建立联盟,把双创作为我们这个大学或者培训最大的特点。大学的校园就是我们产业园一体,校园、中心一体,这样支撑未来中国产业互联网和两个最大的生态:一个计算生态,一个终端的生态,谢谢大家!

 (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国际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