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 张庆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供图)
国际在线消息:关乎时尚产业的自我衍生,我们正在迎来一个“裂变”与“聚变”并驾齐驱的时代。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先生的话来形容,时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蜕变成为一个充满无限想象可能的“复数”形式,它依据审美偏好,在消费人群中不断“再部落化”,营造了一个分与合,散与聚、大与小并存的奇妙花园。
诚如陈丹青在《局部》中提到的法国著名作家罗兰•巴特所言:“文学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正是走向文学的时候。”——其实,时装设计也是一样:“设计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正是走向设计的时候”。这句话的玩味之处在于:设计,大众的小众的,精英的草根的,技术的艺术的……无所不在的设计,以“去中心化”的开明面貌呈现出异常丰饶的生态,设计的寡头政治与“一股独大”正在被消解,每一个设计都将迎来属于它的春天,宛如美国流行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所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在张庆辉看来,中国国际时装周是折射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一面“最好的镜子”。对于这个平台的灵魂特质而言, 驱动“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前行,营造时尚的多样化生态,必须依托的一个关键字眼,就是“设计”——通过设计引领产业转型,通过设计提升产业时尚,通过设计引领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此同时,他认为,时装周与时尚产业要达到“琴瑟和鸣”的理想状态,究其三个要点,一为对时尚星火在燎原之前的敏锐发现,二为对时尚创意演变为时尚生意的推波助澜,三为对审美技艺和欲望教育的寻根溯源。三者缺一不可,是谓“琴之弦,乐之韵”。
“小端口,大后台” 时装周与时尚产业的亦步亦趋
在他看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现状,背后反映的都是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场场发布会,就像是输出中国时装产业,乃至整个时尚产业生态真实面貌的一个个“端口”,从面料采购、创意设计、制作工艺、秀演策划、时尚传播……每一个细微而又富有挑战的环节,在呈现出自身“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同时,考验的,正是大时尚产业各生产要素的支撑力和承载力。“因此,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配套工程”,张庆辉表示,基于全球时尚产业的自我调整,结构性布局和产业转移的梯度转移,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融入全球时尚产业链的过程中,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在面临一个“深度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产业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汲取与整合全球优质时尚产业资源的过程。
“中国国际时装周希望能更大程度激活与创造不同时尚产业资源之间的‘链接’”。 张庆辉认为,这个“汲取”与“整合”的过程,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链接,包括设计师与品牌之间的链接,包括品牌与商业之间的链接,包括设计与时尚传媒之间的链接,通过丰富的,多层次的,立体的链接,最终达成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实现创意价值向消费价值的转换。
实际上,这种颇具互联网精神的“链接”思路,对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自身品牌赋能而言,不啻为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方法论。最理想的状态是构建立足于中国时尚产业,秀场之外的“超文本链接”,与传统的文本文件相比,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而“非线性”的方式,更有可能立足于秀场之上,帮助我们到达一个更具迷人特质的广袤空间——不管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关乎人的,还是关乎物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书写更多,更强的“超文本链接”的充沛时代——一个共识是:多极化全球时尚利益格局正在呈现为一个多极的产业升级国际化平台。它在时尚产业大规模拓展的同时,也给先行与后起的时尚产业各方带来流通效应、技术升级效应、平台聚集效应,人才竞争效应和消费激活效应,以及利润漫溢效应。而如何有效集成这些效应,使得这些效应达到倍增式的最大化,考验的是一个“小端口”对“大平台”的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增量资源的能力——在张庆辉看来,以“设计”为内核的统筹力,将是中国国际时装周未来将持续精进的一种能力建设。
时装周的内容建设 原创精神与持续的多样化实验
诚然,“公信力”在时尚产业领域,因其消费审美的不断细分,要锻造铁板一块,交口称赞的“共识”变得越来越艰难——然而,总还是有一些雅俗共赏的审美规律存在,也总还是有一些内外兼修的“大师、大牌和大事”成为符号式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甄别他们,倾力聚焦他们,持续推进每一季时装周的内容建设和主题思想。张庆辉认为,选对人,做对事的“内容为王”,是任何时装周都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这些内容的创造,基于丰富的多维度视角,一方面,重在对经典和大师的致敬与传承,另一方面,则要应对消费代际的变迁,扶持更多新锐设计师依托这个平台由潮流走向经典。但不管是哪种内容贡献,在他看来,对“原创精神”的倡导,应当是这个平台的水平基准线——推崇设计的高质量原创力,是造就时装周走在流行之前,而非盲从流行的关键性格所在。
然而,的确也存在一些目前整个产业都无法回避的隐忧。比如,当谈到如何解决目前国内部分大牌宁可自己关起门来搞订货会,却不敢选择时装周平台作为权威发布的问题,张庆辉也坦言,原创设计目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使得高投入的发布会在邀请有质量的买家和受众方面,成为所有环节中的一个难点。理想状态中细分、窄众、精准、落地的专业买手店模式在中国时尚产业的土壤中尚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如何形成基本面的“时尚气候”,将有助于未来时装周在影响力和商业性方面谋求更好的平衡。基于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亦开始联合国内有影响力的买手,成立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买手委员会。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作为一个先锋型的发布平台,未来将制造更加多样化的实验,20年的积淀,中国时尚产业以近乎魔术般的飞驰速度快速建立了从无到有的强大产业根基。而未来并非一成不变。诚如拉斯ˑ史文德森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指出:传统时尚的“取代的逻辑”,正在被定义为“补充的逻辑”。过去的存在依然存在,而未来亦将不断迭代,如何嫁接传统与未来,历史与现代,不是单纯地颠覆和取代,而是有建设性的补充与更新,在张庆辉看来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发展命题。
设计落地的商业探索 “创意”向“生意”的一步之遥
设计首先是人性化的。就像张爱玲说:“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分’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这段话,是张爱玲用来说音乐的,从本质上,与时装设计,也是共通。张庆辉表示,自始至终,设计师,都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当仁不让的主角——换句话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亦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让人感觉到亲切与可贵的一面。而作为一个平台,又如何滤除掉那些蕴藏在“人的成分”中 ,“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的一面? 如何帮助他们,尤其是那些功力不俗,然而羽翼未丰的新锐设计师,在中国的时尚T台中心,乃至全球时尚的话语权中心,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她们期翼的城池?
“我们需要不断为设计师匹配恰当的商业模式。”张庆辉表示,从动态走秀、DHUB设计汇、10+3 SHOWROOM,到京东日、线上线下结合,都是为了找到更加契合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商业落地。而身处大变革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在时尚产业中如何去运用,如何在商业上落地,这些问题也时刻萦绕在张庆辉的脑海中——或许,惟有更好地实现从“创意”向“生意”的跃进,方可持续保持更加纯粹的“人的成分”,有时候,物质是精神最好的护航者。“其次,通过场地功能化的区分,我们需要为设计师和品牌匹配更好的表达场所。”张庆辉表示:以2017春夏系列为例,时装周首次进行了场地功能化区分的尝试:北京饭店为定制品牌发布的主要场地,751D·PARK则作为设计师品牌和独立设计师作品集中发布的秀场;在原有场地基础之上,增加了商业氛围浓厚的北京高端商圈——华贸中心作为高端成衣品牌的新品推广平台,并将具备皇家园林风范的深宫大院——太庙则作为了2016年度颁奖典礼的举办场地。
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同样,中国国际时装周也希望将保持审慎而又大胆的“思考力和行动力”作为自身平台存在的一个理由。时尚的目标并无终点,它的使命是要创造无限的新形式和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国际时装周的20年,不过是它漫长进化过程中的一粒微尘。而正是无数粒微尘的集聚与无数次奇妙的化学反应,将最终造就属于中国时尚产业的星汉灿烂。(王晴颖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首席时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