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在政策沟通交流、深化理解、增进互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阶段,有必要总结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的发展经验,为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助力。
◢ “硬联通”与“软联通”齐头并进
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投资贸易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房地产和金属采掘等行业。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前期项目许多已经落地,根据项目的内容、侧重等不同,可以分为“硬联通”和“软联通”两大类型。
“硬联通”前期项目多具有重要的投资先行、技术示范作用。其中: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国际上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合作建设和管理的高铁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第一步”,是中巴两国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首个水电大型投资建设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也是丝路基金的首单投资;中白工业园是中国目前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政策条件最为优越的园区,是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合作的重要成果;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具有直接辐射尼日利亚及周边西非国家甚至欧美国家的巨大市场空间。
“软联通”前期项目则集中在标准技术、文明互鉴等层面开展沟通交流。中国广核集团参与了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将带动中国核电装备向欧洲高端核电市场出口;三胞集团旗下的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英国老牌百货集团弗雷泽,借助弗雷泽的管理能力和系统建设能力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中医孔子学院在欧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落地推广,推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形成良性循环;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打造的柬埔寨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吴哥的微笑》,促进了柬埔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总体态势良好 企业应有更大作为
认真考量“一带一路”建设前期项目,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带动效应较为明显,在经济发展带动贡献值、政策稳定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表现良好。
与此同时,在推进前期项目的进程中,部分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由于政策实施和经济增长的时滞性等原因,中国企业的整体投资效果,目前仍处于“潜力型”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效果潜力的挖掘和释放。
二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呈不平衡态势。得益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大力推进,无论是“硬联通”项目还是“软联通”项目,中国企业投资的外部环境都已日益完善,但“走出去”企业在融入当地文化、做好文化传播等人文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上呈现出企业更加重视投资、技术落地等,却忽视优质品牌、公共关系建设等的不平衡态势。
比如,多数企业尚未实现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的转换,尚未将品牌国际化、公司全球化当作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再如,很多企业在对前期项目的宣传上缺乏创新,在传播策略上没有重视文化差异、社会治理、媒介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是中国企业尚未积极参与到推动全球治理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去。作为投资主体,很多中国企业在转变观念、拓展国际视野、更为主动地承担责任方面尚有欠缺,对积极推进相关行业的全球标准制定、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性话语权等方面投入力量不足。
◢ 补足现存短板 加强示范引领
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加强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的示范作用,使国际社会更快看到成果,更深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更好了解中国的诚意、能力与决心。在这些方面,已经落地的前期项目和相关企业应有更大作为,要积极补足现存发展短板,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优质项目,推广优质品牌。各方需对前期项目高度重视,以更加扎实的方式推进。应明确前期项目的意义在于树立形象、建立模式、取信于人,不能在论证不充分、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在推进过程中,不能为了尽快见成效而绕开必要手续和环节,更不能虎头蛇尾。同时,有必要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进行识别管理,优化“一带一路”企业品牌。
二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一套可接纳、可互动、可互补、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机制,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以便在资源投入和使用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明确重点,提高配置效率。通过强化国别研究和风险评估,减少“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的坏账,降低半途而废工程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境外安全管理制度、境外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安全风险评估,筹划海外安保方案,保证境外安保资金支持,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三是提升社会融合能力,做好当地“企业公民”。中国企业应提升与当地媒体及公关机构交往的能力,提高透明度、规范信息披露;充分重视海外公关人才的培养,推动公共关系工作常态化与制度化。通过主动、真实、客观的信息披露,让当地社会了解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履行社会责任、开展负责任投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通过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带来的良好变化。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要在环境保护、商业诚信、社区公益、慈善等方面积极作为,做一个融入当地社区的“企业公民”,力争实现公司利益和社区发展的双赢,在当地居民中树立企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四是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用好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要增强“软实力”,首要任务就是确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目标,即“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然后按照“人才进口—过程培育—成才出口”等环节建立一套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并提供全球化服务,管理层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工作经验不可或缺。企业应考虑扩大国际化人才在董事会以及作为独立董事的比例,聘请优秀外籍人才担任高管。需要注意的是,引进国际人才势必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等问题,相关标准应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针对全球人才亦要参考人才的国际定价。
五是更好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积极作用。海外华人、华侨、华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其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影响力,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可以依靠东南亚华商在运输、仓储、货运代理、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基础和经验,推动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开发合作,推动亚洲地区能源贸易与合作;借助众多华人华侨科技精英、专家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力量,也能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区域科技与智力支撑网络,助力更好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