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体系已从“国内价值链”“传统贸易价值链”到“简单全球价值链”,进而发展到“复杂全球价值链”。在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下,中国以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深化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并实现在价值链上的升级,值得深入研究。
1月8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了《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核算与分析》(中文版)。《报告》从全球的格局着眼,解读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收入、就业等问题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深化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极佳的理论参考。
发展中国家的新机遇
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机会,可加深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程度并使其出口多元化。没有全球价值链,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具备完整产品的生产能力,才能够扩展新的经济活动。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嵌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成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国。《报告》的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全球价值链指数体系,用3个指标来刻画全球价值链的主要特征:国家—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强度指数、测度特定价值链复杂性的长度指数,以及衡量某一国家—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指数(度量一个具体的生产阶段与全球价值链两端的相对距离)。根据具体跨越的国家的次数,跨国生产活动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简单和复杂的两类。在简单的全球价值链生产中,价值增加只在生产阶段跨越一次国境,不涉及通过第三国的间接出口或者再出口/再进口。复杂的全球价值链生产则至少包含两次跨境活动。《报告》通过对生产活动的分解,并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对不同国家和部门在过去20年间的跨国生产分工方式进行了定量描述。
从增加值的角度所得到的对国际贸易现象的分析结果与基于官方贸易统计数据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当分析的基础从总值转变为增加值时,对国际贸易认知的关键转变之一就是货物与服务在贸易中相对作用的改变。《报告》中提及,产品贸易中绝大部分是制成品,其余的是农产品和矿产。经济学家将许多服务称为“非贸易品”,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在国际上直接进行交易。高端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和法律咨询也很难直接进行国际贸易。然而,当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研究贸易问题时,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80年~2008年几乎增加了50%。另一种理解这一统计数据变化的方法是,由于制成品的价值大部分来自于服务业的投入。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服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会增长。这是基于制造工厂的外包服务活动,如电信和运输等联结性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世界中越来越凸显的重要性、在如汽车软件等精密制造的复杂产品中服务成分的增加,且因为制造性任务更容易离岸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服务任务相对制造性任务价格的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哪些因素有助提升价值链参与度
“地理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价值链至关重要。”《报告》指出,根据零部件大宗贸易的统计数据,世界似乎形成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生产中心,分别是美国、亚洲和欧洲。撇开中国,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在外围,并且往往与地理上最接近的中心进行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似乎只有大公司才参与到真正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例如在拉丁美洲,小规模的公司很少与本地区以外的地方进行贸易。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报告》结合成功的案例证明,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转变与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转变一样是可能的。其中一个明显的经验规律是,上升一个级别的国家明显比萎缩停滞的国家更多地参与了全球价值链。
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制度,例如产权意识以及法制性更强的国家会更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在中国大多数的城市中,那些有着更好的合同执行措施、清关流程更快、金融体系更完善的城市往往更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同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腐败、简政放权以及对投入(包括服务)实行零进口关税来改善制度环境并全面降低贸易成本是融入全球价值链非常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一条有效的路线是通过“深层”贸易协定。一个深层的贸易协定超越了简单的关税削减,会涉及关于法律和法规方面的承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多轮协议主要涉及降低进口关税,这对制成品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大。优惠贸易协定(PTAs)的迅速推广表明其对于加深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式。(作者 汤莉 何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