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中国大尺寸面板供给跃居世界第一

2017-09-13 12:54: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徐佳航   责编:许炀

  以往,全球大尺寸面板市场基本被韩国厂商占据,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WitsView)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将正式超越韩国成为大尺寸面板供给面积最大的地区,预估2020年,中国大陆供给率将朝50%迈进。

  WitsView资深研究经理王靖怡表示,在政府资金和广大内需市场吸引下,各大面板厂商积极在中国扩建新厂。另外,近几年韩国两大显示器厂商三星与乐金,都在持续收缩在韩国的五代线产能,加上三星今年又在韩国减掉了一条七代线产能,使得中国大陆2017年的大尺寸面板供给率达到了35.7%,位居首位;其次为台湾地区,供给率为29.8%,韩国则下降至28.8%,位居第三。

  而在2016年,韩国大尺寸面板的供给率为34.1%,中国大陆为30.1%,台湾地区则为28.9%。因此,王靖怡认为,2017年全球大尺寸面板供给地区排名已重新洗牌。

  受韩国厂商收缩产能影响,2017年全球大尺寸面板产能面积预估达2.47亿平方米,年增长仅1.3%,为近三年来增幅最少的一年。不过,2018年至2020年将有六条10.5代线产能陆续开工,将带动产能面积快速增长,预期2018年至2020年大尺寸面板产能面积成长率每年将以8%至9%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总面积将达3.18亿平方米。

  王靖怡表示,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即将于2018年量产,到时,除了取代夏普堺市10代线的全球最高世代线地位外,也意味着大尺寸面板的产能投资迈入新局面。目前的消息是,包括华星光电深圳、乐金显示器韩国坡州、京东方武汉、堺显示产品公司广州以及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厂等10.5代产线,都计划在未来几年进入量产阶段。

  不过,由于10.5代线的玻璃面积约为8.5代线的1.8倍,当10.5代线新产能陆续释放,面板产能供过于求风险将再次加剧。

  WitsView认为,目前部分面板厂商为避免庞大财务压力,并未投资10.5代线。未来,世代线之间的竞争与产品组合的快速调整,仍是各大面板厂能否安然度过供过于求冲击的关键。

  而市场研究机构IHS前不久发布的预测报告也显示,尽管终端市场需求放缓,2017年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市场预计将继续扩大。2017年单元出货量预计为6.88亿台,增长1%;面积出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6%,达到1.8亿平方米。

  据IHS预测,平板电脑显示屏出货量有望在2017年创下历史最高增幅,出货量增长10%,达9300万台。

  出货量增长位居第二的是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同比增长4%,达到约1.75亿台。IHS首席分析师Peter Su认为,中国面板制造商正在这一市场积极扩张,而一线面板制造商却在逐步减少其面板产量。

  另外,由于终端市场需求放缓,2017年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同比下降3%,减至2.57亿台。电视显示屏占大尺寸屏幕总出货面积的78%,2017年预计将增长5%。

  一线面板制造商尤其是韩国公司,为获得更好的财务业绩,已经开始转向生产更大尺寸(49英寸或以上)的面板,同时减少利润率较低的小尺寸面板的产量。中国面板制造商也正在效仿此举,逐步增加大尺寸电视显示屏(43英寸或以上)的产量。

  值得关注的是,近一年来,大尺寸显示屏(尤其是电视面板)价格始终维持高位。不过,由于中国内销市场持续低迷、北美渠道涨价冲击销售,全球液晶电视2017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为4737万台,季增7.6%,年减5.2%。

  WitsView认为,已持续一年多的面板涨价压力虽然在今年五六月份稍稍得到舒缓,但降价幅度仍无法让电视品牌厂满足,加上下半年新面板产能逐渐到位的预期心理,今年第三季度将会出现电视厂商手握订单迫使面板厂降价的逆向操作。

  据WitsView统计,电视面板价格继今年6月出现全面松动后,8月份再次出现剧烈跌幅,所有尺寸产品价格同步走跌,其中55英寸、65英寸以及40英寸至43英寸的中尺寸段面板都出现了较深跌幅。

  随着上游电视面板价格下滑,一些电视厂商开始实施降价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近期,小米电视宣布,自9月1日起下调部分机型售价,降价理由是供应链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

  小米成为迄今为止首家全面下调价格的电视品牌。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川称,去年下半年,电视面板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进入今年下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开始出现回落,于是小米对全线电视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整,最高降幅达1000元。(记者 高少华)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