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化解贸易摩擦 中欧须相向而行

2017-08-24 13:49:59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徐佳航   责编:许炀

  今年以来,欧盟频繁对自中国进口的多种钢铁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中欧钢铁贸易摩擦出现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表示,实施贸易保护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会对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造成阻碍,不利于全球钢铁产业持续发展。

  近期,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耐腐蚀钢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对中国涉案企业征收17.2%~28.5%的临时反倾销税。同时,欧委会还发布声明称,来自中国的部分不锈钢产品享受了不公平补贴,将被征收17.2%~28.5%的临时进口关税。中欧钢铁贸易摩擦呈愈演愈烈之势。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欧盟在钢铁领域的产能过剩与行业衰退日益严重,欧盟频繁对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是为了保护其钢铁产业,但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有限。毕竟欧盟并非当前中国钢铁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曾发表谈话表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会对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造成阻碍,不利于全球钢铁产业持续发展。

  谁在搅局?

  今年以来,欧盟频繁对自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2月,欧盟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厚钢板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65.1%~73.7%的反倾销税;4月,对自中国进口的热轧扁钢征收为期5年的18.1%~35.9%的关税;6月,欧盟委员会裁定对自中国进口的热轧卷板征收35.9%的惩罚性关税。

  据外媒报道,在欧盟目前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的40余项反倾销和反补贴举措中,针对中国制造商的就有近20个。欧盟委员会一位发言人表示,这些举措让欧盟钢铁制造商免于遭受中国倾销活动的破坏性影响。

  面对欧盟的指控,中国商务部曾回应称,2016年,中国对欧钢铁产品出口已有明显下滑,欧委会依据指控、推测和极小的可能性认定中国钢铁产品对欧盟产业造成损害威胁缺乏事实依据。

  受访专家认为,欧盟频繁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出于其钢铁产业已陷入内忧与外患的“深渊”。商务部研究院欧洲与欧亚研究所副主任姚铃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欧盟钢铁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给欧盟钢铁产业造成了一定压力。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成玉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钢铁中高端产品迅猛发展,与欧盟钢铁产品趋同,这对于钢铁行业处于衰退状态的欧盟来说并非利好。他预计,如果未来几年欧盟经济复苏不够强劲,欧方还会继续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持自身竞争力。

  消极的咎由自取

  当前,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各经济体都在寻求应对之策。但在这一问题上,欧盟与中国的态度截然不同。受访专家表示,相较于欧盟自我保护的消极做法,中国积极削减产能更有助于应对产能过剩局面。

  今年年初举行的中钢协理事扩大会议要求中国彻底出清“地条钢”等落后产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不包含地条钢)。截至5月底,我国已压减粗钢产能4239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8%,实际进度远超预期。截至6月底,我国已关停取缔“地条钢”企业600多家。

  世界钢铁协会副主席、奥钢联董事长埃德尔曾向德国媒体表示,欧盟钢铁行业一直没有进行以减产为目的的真正的结构调整,没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未来的产品,整个行业陷入了忽视未来发展需求的困境,欧盟政府和企业对这种咎由自取的行为应承担同等责任。他进一步表示,在未进口中国钢材之前,欧盟钢铁行业存在至少3000万~5000万吨的过剩产能。

  欧盟的固步自封并不能阻挡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姚铃认为,虽然欧盟频繁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有损两国钢铁贸易,但欧盟并非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因此欧盟的做法对中国钢铁行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杨成玉也表示,近年来,中国钢铁产品对欧盟出口占比明显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性减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使中国钢铁产品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前景更为明朗。(作者 其其格)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