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创业频道导航栏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滚动   |   环球快讯   |   环球专访   |   政策解读   |   会员页面   

【视点】推动“中国自信”为“国际公信”,社会智库大有可为

2017-12-01 14:06:08  来源:中国网  编辑:许炀  责编:韩东林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正在增加,这给中国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中国勇敢拥抱世界,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这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来有自,根基稳固。

  彰显四个自信,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责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要让国际上看得到中国的自信,更要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信任,使“中国自信”变成“国际公信”。而要想让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得到全球认可,让全球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就必须加强相关政策国际游说、中国方案全球行销和国际思想市场竞争力,而实现这些目的,又必须加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智库建设。

  提“中国自信”,就不能不提“美国自信”。我们没有必要故意忽略“美国自信”。多年来,在全球公共政策市场上,以“美国道路、美国制度、美国理论和美国文化”为根基的“美国自信”,把控了不少领域的话语权。然而,美国在中东等区域遭遇的严重失败说明,盲目自信也会带来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国际公共政策市场和文化市场上的话语权,更多仍然在美国掌握中。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美国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智库等,他们仍然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政策市场。

  伴随着特朗普的上台,美国孤立主义回潮,这实际上是“美国自信”在全球进行防线收缩的调整,而这恰恰构成了“中国自信”进军“国际公信”市场的重要契机。“时移势易”,今天我们要彰显“四个自信”,完全可以想方设法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进而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不断推动中国国际软环境的改善,服务于我国综合发展的大局。

  要想让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得到全球认可,让全球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就必须加强相关政策国际游说、中国方案全球行销和国际思想市场竞争力。而实现这些目的,又必须加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智库建设。纵览全球顶尖智库前十名,基本上都是社会智库,这与社会智库的灵活性、独立性等等都相关。

  作为智慧生产机构的智库,是思想创新的泉源,也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重视和建设高水平智库,也已成为一个全球化趋势。我国智库建设、智库改革正在迈向新的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智库搞好了,思想产品才能够丰富,文化创新才能够蓬勃,参与国际软实力竞争才能够掷地有声。

  但还应清醒看到,虽然涌现了笔者所在的察哈尔学会等少数几家进入全球顶尖智库排行榜的中国社会智库,但总体而言力量还很薄弱,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不少。在此背景下,笔者对社会智库建设和思想创新体系改革,构建“国际公信”有以下若干建议:

  一是拓宽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服务的途径。应通过政府向社会智库购买思想产品,从制度层面构建新型的“政府—智库”关系,消除“有效研究成果进入决策”的掣肘。社会智库如果连中国政策市场都难以进入,遑论进入国际政策市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之所以长期霸占全球智库头把交椅,与美国政府积极采购其政策建议是分不开的。也只有本国政府大力扶持,在国际上才会形成更扎实的影响力,增强开展国际政策游说的公信力。

  二是完善社会智库准入机制,有意识打造几家全球顶级社会智库。当前全球顶尖智库中的佼佼者基本上都是社会智库,我国也应当有意识打造几家能够对标全球先进智库的中国社会智库,通过在国际智库市场一较长短,不仅抢占全球意见市场、政策市场、舆论市场等软实力领域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而且有效输出“中国方案”,让海外民众更深刻、更广泛认知中国、理解中国。

  三是完善社会智库人才保障体系,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旋转门”机制。人才是智库的核心要素,要鼓励支持社会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允许有条件的社会智库探索挂职、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解决人才难题,还要通过更广泛的人才流动提升政策影响力。在不少智库发达国家,一些高级官员卸任后习惯到智库工作,而智库专家也经常从智库转到政府出任领导职务,从而形成“旋转门”机制。虽然制度有差异,但我国完全可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旋转门”机制,让更多国际性人才为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所用,也不断提升党政领导的思想水平、见解视野,不断优化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进而全面建立起“能打胜仗”的国际性人才队伍。(韩方明:《公共外交季刊》副总编辑,察哈尔学会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